标签归档:育儿

又来谈谈教育

    一转眼儿子已经当了两年的小学生,从一个文盲开始识字,现在每天读很多书,文章也开始写得有声有色,英文词汇量已经远远超过我了,让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成长这个过程。女儿虽然还在上学前班,但也开始识字,会在纸上写下她甜蜜的小心思,有时还会剪个小纸片制作无字故事书,然后绘声绘色地给家里人讲故事。

    平时我对小孩子的约束其实很少,对他们的学习从来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希望他们多阅读,所以订阅了英文有声阅读的在线资源。他们在伦敦念的小学没什么学习压力,每天在学校6个小时,上午一门课,下午两门,阅读、数学、科学,有时有体育课、艺术课、音乐课或电脑课。哥哥每周有几个单词要背,每天要在阅读记录本上写一句话评论他读过的书。他差不多都是每天早上上学前15分钟迅速写一下,也不怎么需要人督促。妹妹则完全没有作业,偶尔带回来一本书朗读。以前面试新学校时,校长问我对小孩子们的学习有什么要求,我回答说,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达到符合他们年龄的理解、交流、社交能力就好。

    对于学习,我思考了很多,最后觉得,学习最重要的是动机。为什么要学习,是为了求知、职业选择、乐趣、家人期待、社会地位、还是个人满足感?一般来说大概是全部。我听过很多朋友抱怨说,已经学够了,再也不想学了,因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心理学的每本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内在动机比外在刺激更持久更有效,只有自己认可的东西才会去付出十份的努力。如果小孩子对某门功课毫无兴趣怎么办?最理想的是让那门功课变得有意思,或者有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引导,再或者是有人付出努力花时间去陪伴着慢慢学,再最后就只能是顺其自然,算了。别人觉得很重要的事,本人体会不到,如果道理说不通不被接受,那也没法撩袖子替补。逼迫,基本没有用,而且伤害家庭关系,除非你对自己特别有信心,要不最好是别尝试。

    常常有人问,小孩子不听你的怎么办。我的回答一般是,1,换个方法试试,2,实在不听就算了,3,能忍就忍,忍不了就想想有没有可能断绝亲子关系,如果没可能,那还是忍忍。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事都得顺着小孩子的意,大人也有大人的安排,伤害到了双方利益谁都不爽。如果决定权在大人这边,比如谁掏钱安排的行程谁说了算,我觉得还是得和小孩子把架吵清楚。和小孩子的相处,我觉得不应该与和配偶的相处方式差别太大。大家在同一个屋檐下,如果有一个人很懒很不协作生活习惯很差,那日子自然是会过得很痛苦。对配偶你怎么办?要么好好说,要么自己来,要么调整心态,要么吵架,要么分手,不能保证完全称心。对小孩子其实塑造的机会还多些,潜移默化,假以时日,总能达到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但也有很多相处崩了的家庭。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不能因为看过他/她婴儿时任人摆布的时期,就觉得他/她永远该是那样。对学习成绩、人生选择也是那样,忍,忍住说三道四,忍住being judgmental,忍住皇帝不急太监急,是家庭和谐、心理健康的第一准则。

    教育不是你告诉别人什么东西,而是人与人的相处。小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和老师、同学的相处,在家里接受的教育是和家人的相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课本上的内容都是solid knowledge,用到就不会忘,不用到就很快忘记了。一直留下来的,只有动机、价值观和习惯。前不久看到有个网友对女儿算错一道简单的题丢掉5分而大发雷霆,因为5分的成绩会很大影响名次。我觉得一次考试的5分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教育体系本身就不可取,它对学习的动机和价值观毫无贡献,只会增加痛苦。用什么方式评价和选拔学生,也是我帮小孩子们选择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希望他们尽量不要受应试教育的欺负,希望教育可以帮到他们,而不是评判他们。

    在和儿子谈到念大学,我说你和妹妹比较有可能都会去念大学,因为爸妈都念过,知道接受多一些教育你就会看到更多选择,也会更享受生活。这个小朋友已经给自己选好了一个理想职业(目前的),他想当发明家,既是兴趣,又可以用专利赚大钱,然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得挺美)。五岁的女儿说她的理想是想当一个妈咪,儿子说,那你得先结婚哦!结婚在他看来大概是一个很难的决定吧,而女儿眼里,最最爱的人就是她最想成为的人,也就是本人啦。

关于教育随便说点啥

    小猪同学已经满了5岁,很快就要到学龄了。最近我开始有点后悔买房时完全没考虑学区这个问题,现在住的北区学力属于东京23区倒数水平。根据东京都教委2013年实施的学力测试数据,算数测试正答率最高的前三位的是文京区72.1%,千代田区70.2%,杉並区69.1%。而最低的三个区是江戸川区58.4%,葛飾区58.6%,和板橋区58.8%。我家住的北区是61.4%,属于队尾水平。

    一眼看上去,不同的区数学正答率能相差10%,学区似乎是很一个强大的影响因素。但是,数学成绩与高学历人口率的相关系数是.91,与人均课税额的相关是.69(该相关系数是用按区平均后的数字计算的)。一个区的学力和居住者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学力比较强的区地价贵,居住者收入和学历也都比较高,而且在教育上投入更多,也更重视学区的选择。如果完全控制居住者的收入和学历,比较同样家庭背景但居住区域不同的孩子的学力,才能得出学区真正的影响。我手头没有这样的原始数据所以无法做这样的分析,向都教委请求信息开示是可以拿到数据的,不过太麻烦了。由于学力与家庭学历和收入相关非常强,很难说居住地域是否会有显著影响,不过我想应该是不会比前两个因素的影响更强。

    当初我并不是很重视学区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我认为孩子的学力主要和家庭学历、收入、以及遗传相关。而地域之间的学力差距是家庭类型聚集度的结果。所以买房的时候我选择了交通便利性和性价比。当然目前我还是有些动摇的,如果周围的小朋友放学以后都去公园打DS的话,自己的小孩肯定也难免。而据住在文京区的教授说,他家孩子和同事孩子都没有DS,很多人家电视都不太给看的。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可能还是会希望换个更高档的社区和更宽敞的房子来居住。但如果周围菜卖得太贵了,可能也不一定开心。

回过头来谈谈教育理念。我觉得最重要的学习是:
1)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个论点,要知道如何去论证或反驳它,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数据,知道如何反证以及可证的限制。看到一批数据,要知道以哪种观点去解读,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很多人习惯说数学能培养逻辑思维,我不以为然,数学虽然基于最基本的推理原则,但理逻辑思维能力不在一个层次上(类似底层原则和应用的关系)。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需要比较高层次一些的教育方式,比如练习论证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对别人的论证过程提出疑问。
2)语言能力。首先不管哪种语言,首先要会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话说得明白。其次要能掌握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语言就像是一堵墙,越不过去,你就看不到墙后面的世界。
3)交流能力。人类是一个社会,交流能力几乎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

    关于我对教育的理解,还是柴静在她的书里提到的,教育就是人与人的相处。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孩子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比如小朋友们会问很多“为什么”的问题,他们得到什么样的回答,慢慢就会形成他们的思维习惯。

    这样梳理一下,学区重要又不那么重要。学区决定了你会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好的学区会给父母省很多力气。不过只要不是太离谱的学校,家庭环境和教育理念决定更多。日本的学校多少能提供我上面提到的3点,当然并不够,尤其是语言能力的锻炼还太少,英语教育更是短板。

    东京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典型的路径是,小学3年级左右开始上补习班,初中参加受験(报考私立中学,公立中学是不需要升学考试的),初中高中上私立的学校,大学考个国立。和研究室里的东大生聊天,他们几乎也都是这样的路径,大部分人也都觉得从初中就上私立比较好。日本的私立教育并不能算太贵,大约每年100万日元。前不久和住在伦敦的朋友聊天,她告诉我英国私校一年3万镑。中国的好的私立学校也只有更贵。不过对于这样的路径我心里多少有些不乐意,从小学3年级开始补习,就意味着每天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晚饭要在外面吃便当(下午两三点放学后有各种俱乐部活动,一般补习都是从傍晚开始的),感觉小孩子太可怜了。

    放眼世界,似乎哪里都差不多。如果要说英国美国小孩子健康快乐负担少,那应该都是假象,据说高学历的家庭都是花钱送去各种课外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作为家长,我能控制住自己的焦虑,放开手不让小孩子去“可怜”吗?大概到了小朋友3年级左右,我还是会按部就班地送他们去补习,给他们收集中学校受験的信息。

    今年秋天全家准备搬去英国居住1年零8个月,届时小猪同学就应该在伦敦上公立小学了,按他的年龄,应该是插班到2年级。而妹妹因为9月不满4岁,应该还要上一年幼儿园,明年才能进入小学。不知道这1年8个月在英国的生活,会不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收获。希望他们至少能开阔眼界,知道世界上还有除了日本人中国人以外的人种,知道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国家。如果以后有可能的话,也希望能多带孩子到海外居住和学习,当然出于工作限制,恐怕没那么容易实现。

—————————————–
画条分界线。因为下面这几句议论中国教育已经是画蛇添足了。很多华人的家长希望小朋友能掌握中文,以及打好数学等基础,会希望送小朋友回中国上一段时间学。不过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小孩子身上拿走的(e.g., 尊重、思考、独立、遵守规则)比给予他们(e.g, 中文、计算、背书)的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