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稍微正经些的日子

在日本第一次坐救护车的记录

    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事了,也并非什么特别紧急的事态,不过算是有机会浅体验了一下日本的急救体制。

    7月份小猪2岁生日那天,我们带他和朋友家一起在长野的帐篷场度假。那天玩得好开心,晚上去温泉泡完汤以后,兴奋过度的小猪不小心摔了一跤,门牙磕在矮桌的桌角上,嘴里破皮了,一颗门牙向内倒了30度,牙龈肿了起来,还流了不少血。当时立刻开车下山,带他去了长野市内的医院,不过那家医院的急诊只有外科,没有牙科。似乎是临时从家里赶过来的医生伯伯看了看小猪嘴里的外伤,说是没大事,最多需要消消毒,但是牙齿处置就比较麻烦了。打电话去长野的消防局咨询,却也没有休息日开诊的牙科信息,于是当晚我们就在朋友的帮助下收拾好了东西,直接开车回了东京。小猪倒是非常乖的,哭了一阵以后就不哭了,叫他保持张嘴状态,他就一直张着嘴,流了一路的混着血的口水,臭烘烘的。

    次日仍然是休息日,牙科诊所都不开门。好在我们住的区有休日牙科门诊,是牙科医师会运营的,每个休息日轮一个区里的牙科医生坐诊。在日本,牙科和其他医科似乎是完全分开的,有各自不同的医师会,之间的信息也不太共享,长野那家医院的外科医生就说,不太清楚牙科的急诊情况。

    第二天早上9点多,饿着肚子就把小猪运去牙科诊所了,医生检查了一下,表示大概需要把门牙掰回原位,然后用接着剤固定。至于里面的牙根和神经有没有问题,诊所里拍不了片子也不太清楚。但这个处置比较暴力,他一个医生很难做到。医生老伯打了一圈电话也没找到能帮忙的同僚,最后建议我们回家叫救护车,送到有牙科急诊的医院去,那边人手充足,设备也齐全。

    于是又扛着饿肚子的小猪回家,打了119,说明是小朋友把门牙磕了,叫了救护车。日本的急救体制属于公众设施,大部分救护车都属各处的消防局,和医院没有直接关系。医院提供急救点,救护车接到病人后,再联系可以送的医院。急救和报警电话是同一个号码。拨119以后,那边第一句话就是问“事故ですか?事件ですか?”(请问是事故还是(报警)事件?),然后再具体记录内容。叫救护车属于“事故”,接线员记下了症状和家庭地址后,吩咐准备好医疗保险证,说马上会派车过去。

    小猪还算情绪稳定,坐在小凳子上看电视等车。门牙的牙龈有点淤血。听说能坐救护车了,还表示非常期待。15分钟以后,三个穿着淡蓝色制服的急救员敲门进来,俺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去休日诊疗所的情况,以及医生建议说叫救护车。急救员叔叔看了看小猪的嘴巴,表示情况了解,告诉我们东京都内休息日有牙科门诊的医院只有4所,比较近的有荒川区的女子医科大学東医療センター和東大病院。于是决定去近一点的女子医大医疗中心

    几位急救员叔叔还推了辆担架床上来,不过小猪不需要躺。带好保险证,全家一起下楼,坐进停在楼下的救护车里。救护车都是面包车型,肚皮里面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支架、仪器挂得井井有条。担架床也是直接可以推进车里,脚就自动折叠起来。小猪平常就是车车控,急救车的照片早就看过好多车了,在团地里偶尔遇到停着的急救车,也是要赖在一旁看个半天的。这下有机会坐进来,更是指指点点嗯嗯个不停。

    虽然不是很紧急的状况,救护车还是一开动就拉了警笛,过路口的时候,急救员一边通过扬声器提示各车道的车退避,一边减速穿红灯。女子医大医疗中心附近都是一些住宅区的羊肠小道,开到那边警笛就关掉了。车子直接开到医院后门的急救入口,我去填表办诊疗卡,lg就直接抱小猪进去牙科的房间了。急诊不需要和门诊一起排队,一秒钟都没耽误。等我办好诊疗卡,回头还担心不知道去哪边找小猪时,支起耳朵一听就明了。掰牙齿应该是很痛的,小猪同学嚎的三里之外都能听见。没多久老公被赶了出来。据说小猪被一块大毛巾裹住,四肢动弹不得,扒开个嘴巴待宰和拼命嚎。急救员叔叔们已经走掉了。大概过了半小时,小猪的牙才算处理完毕,位置基本上是掰回去了。小猪同学两眼红红,趴在我肩头萎靡呜咽。医生说一周内过来复查,大概1个月不要用门牙咬硬的东西。

    到此急救体验完毕。急救本身是没有任何花费的(所以媒体上常常呼吁,不要轻易占用急救资源,以免真正的急病人没车用),小朋友看病也不需要钱,所以除了回家的车费都用不到钱包。急救员蛮贴心的,上车就拿出一本巨详细的地图册告诉我们医院的位置,让我们确认回家的交通方式。小猪的牙也算是顺利康复,牙龈很快消肿,也没再错位。和保育院的护士老师说明了情况,请她们把每天的食物切成小块,这样可以直接用大牙来嚼,不会影响到门牙。现在小猪的门牙已回复如初,而且好像还比以前更整齐了一点,只不过磕出了个1毫米左右的缺口。不过不要紧,这批牙反正用到六七岁就会换掉的。

    小朋友整天跑来跑去、头重脚轻的,出现磕磕碰碰的机会真是很多,做父母的只能面对突发情况保持冷静冷静。据说我小时候也从凳子上摔下来过,牙龈都烂了,一嘴血。不过很快也好了,现在一口牙也算整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or 玛丽莲・梦露

    在下面这一排图片中,你看到的是爱因斯坦的头像,还是梦露的头像?如果你和我一样,坐在大约13寸的显示器跟前,眼睛离屏幕大约50cm左右的话,我想你在最左边的图应该能看到爱因斯坦,而在最右边的最小的那个图片里,应该能看到梦露。
    当然,正如你所预料的,从左到有所有的图片内容是一样的,我只是在photoshop里把它们的大小按比例更改了一下。

    这种图片叫做hybrid image (混合图像, Hybrid Images @ MIT )。这幅图是由爱因斯坦和梦露两个人的头像混合而成的。下面我要解释一下它的原理。首先,我需要先说明一下一个叫做spatial infrequency (空间频率)的概念。

    视觉上的空间频率,简单的说,就是在单位长度上出现的某种几何结构的数量。一般这个长度使用视角做单位,就是某个长度两个端点到你眼睛连线的夹角。同样的图像,如果距离变近,视角就会增大,从而空间频率降低。下面这张图,左边就是空间频率比较低的图像,右边是空间平频率比较高的图像。我们平常看到的图像里,比较细致、明暗变化剧烈的部分,例如轮廓,空间频率就比较高;而明暗变化比较缓慢的,例如大片的原野,空间频率就比较低。
    像在photoshop里面加工图片,“锐化”就是保留高空间频率的成分,过滤掉一部分低频成分。这样由于去掉了明暗变化缓慢的成分,图片看上去就会更鲜明,从而显得“锐”。而“模糊”就是反而为之。

    第一副图片,就是把爱因斯坦的头像的高频信息(类似于锐化以后的图片),和梦露头像的低频信息(类似于模糊化以后的图片)叠加在一起。
    人的视觉有个特点,距离比较近的时候,对高频成分很敏感,对低频成分很不敏感。而如果离得比较远,也就是图像变小的话,就对低频成分敏感,而分辨不清楚高频成分。
    通俗的说,就是离得近,细致的东西就看得清楚,而模糊的东西就反而看不清。如果离得远了,细致的东西就分辨不清,以前模糊的东西反而觉得清晰起来。
    这就是混合图像的原理。大图相当于离得近的时候,这时候你只能看清高频成分,也就是爱因斯坦的脸。当你往后退,离得远了(图片就变小了),就只能看清低频成分,也就是梦露的脸。

    人的视觉有一个特点,在某一个固定的明暗对比度之下,只对一定的空间频率比较敏感,超出这个范围就分辨不清楚。例如下图,从左到右,空间频率逐渐升高。由下至上,明暗对比度逐渐减小。如果你在这幅图上半部分比划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明暗对比度是固定的,这时候只有比较靠图片中央的明暗变化看得比较清楚,靠左边和靠右边看上去则像一大片灰色,看不出有明暗的规律性变化(不要贴得太近哦)。在这幅图里,如果固定明暗对比度,空间频率过高、或者过低,都超出了人的视觉敏感范围。

    在文章一开始的图片中,如果你的头离图片比较近,爱因斯坦的高频信息正好落入感度比较高的空间频率范围内,而梦露的低频信息则恰好处于不敏感范围,所以只能看到爱因斯坦。当你渐渐后退,或者图片缩小的时候,原本低频的信息就变成了高频,进入视觉敏感的频率范围,而原本高频的信息就变得太高频了,超出了视觉敏感范围。这时候,梦露变得明显,而爱因斯坦就变得不明显了。这就是混合图像的原理。

    这个视觉现象的原理,大家都明白了吗?以上是这学期ゼミ的作业,要求把混合图像的原理,用大学3年级学生也可以完全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如果有看不明白的地方,请一定要反馈给我,让我修改一下。

童话的美与丑

    前不久在国内买了几本故事书,其中有一本叫做《365夜宝宝睡前故事》(吉林出版集团)

    书里的插图非常精美,纸质也不错,小猪虽然还听不懂这些故事,却也爱翻。书里有很多我小时候就听过的故事,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龟兔赛跑”、“渔夫和金鱼”、“猴子捞月亮”、“狼来了”。但读着,却发现有些童话故事实在是可怕

    比如“聪明的阿凡提”,说阿凡提假装在种金币,骗了巴依老爷投资,第一次给了回报,拿到更多投资以后就耍诡计赖帐。
    比如“聪明的农夫”,农夫和魔鬼约定连续两年把地里的粮食分一半给魔鬼,用来交换魔鬼的宝藏。第一年农夫要求把地面以上的给魔鬼,种了萝卜。第二年给魔鬼地面以下的,种了白菜。结果农夫没有分给魔鬼任何粮食,就白白拿到了宝藏。
–欺骗、小聪明、背信。

    比如“公主的生日”,公主在生日时见到一个长得很丑的小矮人表演,笑得很开心,小矮人以为公主喜欢他的表演,谁知道那哈哈大笑只是嘲笑,心碎了。
–嘲笑、冷漠。

    最可怕的是“背信弃义的鹰”,狐狸和鹰本来约好互相照顾,但有一天鹰背叛了狐狸,把狐狸的孩子都吃掉了。后来某天鹰倒霉了,狐狸很高兴地把小鹰们也吃得干干净净。
–背叛,复仇。

    很多童话都有丑有美,有好人有坏人。但是童话本身传递的价值观的美丑却让为人父母的我担忧。如果小猪能够听懂这些故事,我把这样的故事念给他听,他会不会觉得书上写的或者妈妈念的就是对的,或者觉得最后没有倒霉的人做的就是正确的呢?也许有人会说,小朋友迟早会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的欺骗和冷漠。但是这些可怕的故事可能会把“那些欺骗和冷漠是对的,会给你来带好处”的信息传递给他。

    这样的童话故事都是成人编的,映射出成人社会中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无视诚信和宽容”的价值观。

管理密码的推荐方式

    最近国内大量网站冒出账户泄露事件,用户密码统统用明文存储,个人资料、邮箱什么的一览无余。国内没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而且在国家监管的要求下明文存密码也是政治需求,这种事只能是中国人自认投胎不慎,已经露的也没办法,赶紧去更改散落各地的密码。

查看账户是否已漏的网站:
http://kami.tv/
其他也很多,懒得查了, 其实如果只要你用国内网站,就默认自己的密码是公开透明的吧。

    几个月以前(可能还是太晚了),出于对国内网站的不信任(明文保存密码早有言之),我已经将所有国内网站的密码都更改过一次。这次国内网站的账户泄露中,我有两个帐号中招,虽说用的都是低级密码,受伤不重,但也很不爽,低级密码也是有可能泄露你设密码的偏好的。

    于是参考了一下某业内人士提议的生成密码法,在google docs上用excel写了个生成密码的文档。用网站名加自己每次输入的字符串,使用excel的函数生成一个貌似很复杂的字符串来当密码。当然网上这种现成的程序也有很多可以下载,不过用别人的总归不放心,非在线的也不方便。用这种方法,只要你能熟练使用excel,应该不难实现。当然,至少google的密码你得自己记住。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线能查,泄露风险小,密码安全性高(excel的函数丰富,怎么用完全凭个人想象力)。但是一定要记得把google docs或者算法备份一下,不然误删除就傻眼了。

    今天想起来改博客的密码,我才发现以前一直依赖浏览器记密码的功能,试了1个小时才找回来(mail找回密码的功能还禁用了)。。。最近写论文写得天昏地暗,行文非常平直无趣,见谅。

p.s. 天涯不允许用英文和数字以外的字符做密码,少见吧,傻逼吧!

养孩子的投入与回报

    早上在打工的办公室看杂志,COURRiER的12月号的经济学特集读到一篇“子育ては「コスト」に見合う幸福をもたらすのか?”(by Bryan Caplan),觉得很有意思。

    倘若把养孩子作为投资来看,以前的年代,养个孩子可以增加劳动力,还能养老,应该是种回报不错的投资。而如今,小孩子早已不再是“劳动力”,吃穿靠父母不说,搞不好成年以后还要啃老,而且现代社会的养老制度也让“养儿防老”的需求不再迫切。算算投资,再想想回报,养孩子无疑是个亏本买卖。各种幸福度调查显示,有孩子的夫妇的幸福度,比相同经济社会条件下没有孩子的夫妇相对来说更低。

    然而,选择了“投资”养孩子的父母,虽然是在做亏本买卖,用户满足度却出奇的高。“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你还会选择养孩子吗?”,有孩子的夫妇的91%选择了会。“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你希望养孩子吗?”,没有孩子的夫妇只有24%选择了不希望。物质上的亏本买卖,精神上的回报足够大,而且没做买卖的人还颇有一部分人眼红,跟买名牌差不多。

    父母们对养孩子的巨大投资,很多都是浪费的,大规模调查显示,过度投资效果几乎为零,DNA比什么都强大。对于几千个生在在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同卵双生子的调查显示,不同的家庭背景对这些双生子的性格、成年后的状态的影响非常小,几乎一切都看上去是“生来就注定的”。虽然幼年时期的营养状况和成年后的收入有一定相关,但达到正常营养水平后这种相关就不再存在了。父母的观念对未成年人的信仰、政党选择等有一定影响,一旦成年,人们的观念和主张则和父母的想法几乎没有什么瓜葛。从经济学上考虑,应该尽量用最小的合理成本,来达到最善的回报才是明智的做法。

    如果你觉得每天晚上没有给小朋友读故事书,以后他就会考不上大学,或者如果没有在早期帮他开发智力,可能他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就叫做罪恶感导致的过度投资。这种过度投资毫无意义。如果每天给小朋友读故事书,能增进亲子感情,全家精神都得到满足,那是再好不过。如果是为了将来的“回报”而做,那么养孩子可怜的一点“用户精神满足度”可能也会被经济、精神压力而挤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愚蠢的话,自信和明智的父母大概早就知道了。

注:以上内容和调查都是来自于Bryan Caplan的文章,这篇只是读后总结。很抱歉没有附任何调查的原始引用。
Bryan Caplan的书“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 Why Being a Great Parent is Less Work and More Fun Than You Think”的介绍说:

We’ve needlessly turned parenting into an unpleasant chore. Parents invest more time and money in their kids than ever, but the shocking lesson of twin and adoption research is that upbringing is much less important than genetics in the long run. These revelations have surprising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parent and how we spend time with our kids. The big lesson: Mold your kids less and enjoy your life more. Your kids will still turn out fine.

百年孤独

我想这本书需要重新读一次。

开始读《百年孤独》之前,我对它满怀着期待。我知道它是讲一个家族一百年的历史(高中好友)、它是一本南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lg)、它里面登场人物众多(前言)、它影响了文学界(东大同学)、它的粉丝无数(一个偶像的blog)、以及也有不少人看到一半就丢开了(twitter)。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它太魔幻太澎湃了,每天睡前都迫不及待地趴在床上打开kindle。电子书掂不出厚度,页码又不够直观。每天我只有睡前的一段时间可以看书,连续读了很多天,我想它应该挺厚。

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合上电子书的皮套(还好可以“合上”),心中无限凄凉。这个经历了一百年、从一对夫妇开始的众多后代,几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法说出来伴随一生的秘密,最后都无声无息地死掉了。一百年的点点滴滴、兴衰往事,从从容容地都写在一本书里,让人感叹文字怎么这么神奇!最后的一场飓风,把地面上所有的痕迹,书里面的每一个字都一干二净地卷走了,只留下书前发怔的人。

读小说真有点像旅行。

关于东京的核辐射生活

    地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号和3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的第二天,我们全家离开了东京,去关西和九州避难和旅行,待到3月底才回到东京。虽说离开东京最初不是我的本意,但事后回头想想,暂时避难的选择还是正确的。氢气爆炸后一部分辐射物质被抛到大气中,福岛和关东之间没有高山阻挡,尘埃很快就抵达了东京。之后空气辐射出现一个峰值(不过东京的这个峰值很低的,远远不够威胁健康的水平),水道水也超过幼儿饮用标准很多。峰值的时候我们在关西,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I-131的半衰期过去后,空气和自来水的辐射值都在持续不断地回降。

    目前来说,东京的空气辐射已经基本正常,但是土壤和雨水堆积处还有比空气略高的辐射值,基本可以认为于人体无害。自来水的I-131和Cs-137在最近两周内都已经是“不检出”(小于0.1Bq/kg,WTO的饮用标准是低于1Bq/kg)。一两周前,家里已经用回自来水做饭了。文部科学省最近两天都没有更新自来水的检测数值,似乎是打算不了了之。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现状通过新闻报道,把它的深刻状况一点一点剥落在公众面前。炉芯融毁早在地震发生后几天内就造成了,而且还通过内炉的漏洞泄露到外部容器里。东电和日本政府居然可以在两个多月后才宣布“确认”炉芯融毁,无疑是极大地打击了公众的信任。融毁的燃料难以收拾,大量污染冷却水无处储存和净化,福岛第一核电站距离事态平息,还有很多年的路,东电自己提出来的事态收拾时间表,只不过是把情况从“最坏”收拾到“坏”的程度,几乎是永远也衰变不完的那些核燃料,最后大概也只能用物理封存的手段来处理。最可怜的是居住在那周围的居民们,生活过几辈人的家,桌子还是那张桌子,墙上也还贴着孩子的涂鸦,但一夜之间就再也不能回去了。

    水是不断流动的而且是本地水域,可以喝。但菜还是个问题,东京的菜主要还是产于附近地区,茨城、埼玉、千葉是主要的蔬菜产地,但这三个县的一部分蔬菜先后都被查出有超量辐射。日本政府为了保护菜农利益,辐射标准已经悄悄抬高了很多,市面上这三个产地的蔬菜,只要是还没超过标准的,仍然在流通。不过日本居民还是颇为担心,大部分人对着三个县的蔬菜敬而远之,茨城的草莓比九州产的便宜一半,也还是无人问津。我们每周开车去一家比较大的超市采购,那里能买到其他不受辐射影响的县出产的蔬菜和水果。

    地震后常有朋友问,你还在日本啊?是啊,我还在日本,也没打算要逃。这里有我们的学业和生活,没有外界想象中那样笼罩在辐射的恐怖下。低量辐射对健康的影响,目前学术研究还很少,这种伤害性研究是很难做的,也只能通过调查研究来推断。一般的说法是,接受的辐射超过多少的量,可能会让癌症发病率提高零点1个百分比,而且这种关系不是决定性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概率。概率是很难解释的和被理解的,人往往会对“比较致命的危险+不可控制+极小的概率”产生一个极度回避的倾向,也有可能是极度的麻木,其中“不可控制”的影响很大。空气中的辐射看不到摸不着,作为个体完全控制不了,能够逃走的很多外国人觉得很可怕。中国的农药和不安全添加物充斥于各种食品,作为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避开,同样控制不了,离不开这个国家的人就会说“吃着吃着就习惯了”。车祸的概率其实挺高的,但人们觉得,自己安全行驶便可避免,并不会对出行产生心理障碍。

    在东京我们依旧生活得很安稳而且繁忙,小猪茁壮成长,我和lg都在挣扎与和数据、老板的搏斗中。我不清楚日本以外的媒体目前在说什么,日本主流媒体主要还是在谈论福岛周边的情况,网络等外围媒体也不乏极度悲观的声音。就自己可以了解到的情况来说,距离福岛280公里的东京仍适合生活,没必要离开。日本有地震,中国有食品问题,美国有恐怖袭击,很多灾难没有到眼前你都不会意识到它在身边潜伏了多久。要离开,也还是回火星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