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hyac

Invisible Women

最近和一个女性朋友见面聊了很多。她刚搬到欧洲的一个非常宜居的城市,景色优美,各种公共设施都非常贴心,小朋友在新的学校也很开心。聊天时她提到,她老公曾半开玩笑地说,看看我们现在生活多好,这一切都得感谢我,因为我找到这份工作才能带全家来这里。

女朋友感觉听了非常不爽,而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愤怒了。因为我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她曾经不想生孩子,后来为家庭妥协之后,养育了两个非常可爱的小孩。小孩子虽可爱,但在0-10岁之间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即使有保姆的帮助,小孩子无休无止的关注需求依然让她精疲力竭。而丈夫却觉得自己忙于工作也是在为家庭做贡献,回家晚,在育儿上分担少得可怜。这个朋友其实工作也很出色,在孩子出生后选择在家工作,依旧贡献出很大一部分家庭收入,但她的时间支离破碎,苦不堪言。最近的移民,从一个非常窒息的社会搬到一个很有安全感的社会,让她长舒一口气,然而家庭对她的索取并未减少,男人的“这一切都得感谢我”,听上去是如何刺耳,也许只有女人才能共鸣。

男人觉得,如果不是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可能全家移民到一个这么好的环境。他坚信这一点没有错。其实谁也不能否认这点贡献,so what?这男人有没有想过自己成立家庭之后,就一直是左手也有右手也有地源源不断地拿红利?事业毫不受家庭影响,想多拼就多拼,既有高薪又有社会地位,而且两个小孩健康成长,在外人看来令人羡慕。女人呢?全身心地投入了家庭的partnership,时间断成碎片,在碎片中挤出时间工作,一边维持自己需要的社会地位,一边为家庭不断让步。Invisible women这本书里说过,女人承受的家庭劳动从未计入过GDP,社会根本就不承认也不衡量,极其欺负人。在这种环境下,家庭partnership只能建立在信任关系上,各取其长,能让家庭圆满,双方获益。然而当一方看不到另一方的贡献和牺牲,看不到自己所吸收的利益,只看到自己的付出,这信赖关系是非常难以维系的。你好了不起,so what,我呢,我付出的用什么来衡量?

很多心灵鸡汤教育人要有感激之心,这其实是对得意洋洋的人说的,别那么得意,想想你的一切是站在谁的付出之上。然而有人春风得意时要别人去敬佩自己的贡献,未免与这感激的鸡汤大相径庭。

这社会和社会价值观很欺负人。真的很多不想受这气的女人就不结婚了,这其实是从经济和社会价值角度上来说的最优选。一个男人结婚,他的社会地位大概率不会被家庭拖累,即收获家庭的乐趣,又兼收事业,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能贷款,能办移民签证。而一个女人结婚后,不管她是否珍爱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都会大概率地被家庭和生育拖累。得到一些家庭乐趣,失去大部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增加极大的劳力负担,这得能偿失吗?从哪里去寻找心理平衡?生育和养育是个重担,如果partner没打算自己的在社会上的脚步慢下来,还觉得自己跑得快都是自己的能力是贡献,那可太可怕了。

如果住在车轮上

Page 1

最近在看Nomadland这本书。电影当然也看过,书其实和电影很不一样,并没有围绕一个人的故事在写,而是写了美国越来越多生活在车轮上的nomads的各种生存方式和社会现象。以前总觉得,nomads是不是很浪漫啊,生活在车轮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于是一边读这本书,一边也会想象自己是否也可以过nomads的生活。首先完全生活在车轮上,就意味着几乎要扔掉所有的物质,只保留最基本满足吃睡和休息的东西。其次nomads也需要持续的收入维持生活,但是要享受自由,就意味着不可能维持稳定的收入,能提供不稳定也够用的收入的国家不多。还有就是nomads也并非想住哪就住哪,要有工作,但工作地点附近也不一定能停车啊。

但是人类的居住成本也实在是太高了,普通工薪人需要预支一辈子的收入来买一个房子,在大城市租房子也会花掉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土地明明有那么多,却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土地。住在车轮上,至少是对一个空间有了绝对的支配,哪怕这个空间也得考虑搁在哪块土地上。

在新西兰旅行之后有些向往住房车旅行,但是查了查,发现现实并不那么浪漫。房不光是一张床,还有厕所和洗澡,住哪并非那么随意。最重要的是,租一天房车其实比住旅馆/酒店更贵。

又来谈谈教育

    一转眼儿子已经当了两年的小学生,从一个文盲开始识字,现在每天读很多书,文章也开始写得有声有色,英文词汇量已经远远超过我了,让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成长这个过程。女儿虽然还在上学前班,但也开始识字,会在纸上写下她甜蜜的小心思,有时还会剪个小纸片制作无字故事书,然后绘声绘色地给家里人讲故事。

    平时我对小孩子的约束其实很少,对他们的学习从来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希望他们多阅读,所以订阅了英文有声阅读的在线资源。他们在伦敦念的小学没什么学习压力,每天在学校6个小时,上午一门课,下午两门,阅读、数学、科学,有时有体育课、艺术课、音乐课或电脑课。哥哥每周有几个单词要背,每天要在阅读记录本上写一句话评论他读过的书。他差不多都是每天早上上学前15分钟迅速写一下,也不怎么需要人督促。妹妹则完全没有作业,偶尔带回来一本书朗读。以前面试新学校时,校长问我对小孩子们的学习有什么要求,我回答说,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达到符合他们年龄的理解、交流、社交能力就好。

    对于学习,我思考了很多,最后觉得,学习最重要的是动机。为什么要学习,是为了求知、职业选择、乐趣、家人期待、社会地位、还是个人满足感?一般来说大概是全部。我听过很多朋友抱怨说,已经学够了,再也不想学了,因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心理学的每本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内在动机比外在刺激更持久更有效,只有自己认可的东西才会去付出十份的努力。如果小孩子对某门功课毫无兴趣怎么办?最理想的是让那门功课变得有意思,或者有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引导,再或者是有人付出努力花时间去陪伴着慢慢学,再最后就只能是顺其自然,算了。别人觉得很重要的事,本人体会不到,如果道理说不通不被接受,那也没法撩袖子替补。逼迫,基本没有用,而且伤害家庭关系,除非你对自己特别有信心,要不最好是别尝试。

    常常有人问,小孩子不听你的怎么办。我的回答一般是,1,换个方法试试,2,实在不听就算了,3,能忍就忍,忍不了就想想有没有可能断绝亲子关系,如果没可能,那还是忍忍。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事都得顺着小孩子的意,大人也有大人的安排,伤害到了双方利益谁都不爽。如果决定权在大人这边,比如谁掏钱安排的行程谁说了算,我觉得还是得和小孩子把架吵清楚。和小孩子的相处,我觉得不应该与和配偶的相处方式差别太大。大家在同一个屋檐下,如果有一个人很懒很不协作生活习惯很差,那日子自然是会过得很痛苦。对配偶你怎么办?要么好好说,要么自己来,要么调整心态,要么吵架,要么分手,不能保证完全称心。对小孩子其实塑造的机会还多些,潜移默化,假以时日,总能达到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但也有很多相处崩了的家庭。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不能因为看过他/她婴儿时任人摆布的时期,就觉得他/她永远该是那样。对学习成绩、人生选择也是那样,忍,忍住说三道四,忍住being judgmental,忍住皇帝不急太监急,是家庭和谐、心理健康的第一准则。

    教育不是你告诉别人什么东西,而是人与人的相处。小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和老师、同学的相处,在家里接受的教育是和家人的相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课本上的内容都是solid knowledge,用到就不会忘,不用到就很快忘记了。一直留下来的,只有动机、价值观和习惯。前不久看到有个网友对女儿算错一道简单的题丢掉5分而大发雷霆,因为5分的成绩会很大影响名次。我觉得一次考试的5分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教育体系本身就不可取,它对学习的动机和价值观毫无贡献,只会增加痛苦。用什么方式评价和选拔学生,也是我帮小孩子们选择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希望他们尽量不要受应试教育的欺负,希望教育可以帮到他们,而不是评判他们。

    在和儿子谈到念大学,我说你和妹妹比较有可能都会去念大学,因为爸妈都念过,知道接受多一些教育你就会看到更多选择,也会更享受生活。这个小朋友已经给自己选好了一个理想职业(目前的),他想当发明家,既是兴趣,又可以用专利赚大钱,然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得挺美)。五岁的女儿说她的理想是想当一个妈咪,儿子说,那你得先结婚哦!结婚在他看来大概是一个很难的决定吧,而女儿眼里,最最爱的人就是她最想成为的人,也就是本人啦。

写在离开伦敦前-2

刚到英国时其实也经历了一些准文化冲击,主要是生活上的不便,后来慢慢体会到日英之间很多不同之处。

最开始那一个月,办银行账户、开通网络、拿外国人居留卡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吐了不少槽。我发现英国很多系统的确像他们自黑时形容的那样,just working,不是不能用,但哪个环节出错的可能性很大,不能盲目相信它的有效性。比如我居留卡去了三趟邮局才拿到,因为寄去了和通知的不同的地方。银行账户办了一个月才办好,因为缺我的签证复印件但没人告诉我,直到我打电话去问。后来知道了,不能盲目等待,觉得哪里需要确认或跟进一下的话,要找可以和活人说上话的地方,只要能找到活人,一般问题都能解决。其实英国也是个老牌绅士国家,到哪里人们都是彬彬有礼的,服务行业水准很高,和日本相比服务业的感觉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

但是文化和社会关系上就有很多不同。刚到UCL时接受了一个关于diversity的在线教育,提醒职员们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比如说如果你觉得对方的回答缺乏礼貌时,要知道那可能是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在我工作的研究室,我的老板是一个业界里非常有名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英国绅士,你可以和他聊任何话题,他也很乐于去帮助别人。在UCL的研究室,晚上5、6点之后就很少有人留在办公室了,有家庭的人回家,单身的人去社交、娱乐,总之没有那种疲惫地拼生命的感觉。这里的产出也很高,每周研究所的email都能看到新publish的paper,人人都对自己的研究很有自信,也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工作日程。在日本工作时,因为要去保育园接孩子,我一般下午5点钟就走了。研究室的老板们也很好,从来没有为难过我,很多需要我参加的会议也很尽量迁就我的时间。但是我一直都会报有一种歉疚的感觉,觉得不能在时间外工作、不能像别人那么拼命是我的错似的。日本的学生常常晚上会在研究室留得很晚,很多deadline之前甚至会通宵,非常拼的感觉,但成果总体来看也没有很惊人。英国这种表面上并不拼,但其实产出很高,和日本的这种很拼,但是也并没有效率很高的现象真的是很不同。表层之下的原因和细节想必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说到日本的学生和英国学生,也真是很不同。原先在日本时我觉得日本学生已经比中国学生成熟了,进大学就要自己解决租房问题,和社会接触似乎比较多。来英国后我觉得这里的学生更成熟,他们很习惯对各种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都能讲得挺有条理,做研究也比较有自己想法。在日本时和学生讨论研究时,其实很少“讨论”,因为他们都照我说的做,从来没有过brainstorm。我觉得这就是教育体系的影响,也是我不想选择日本的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因。

我对日本还有一个长期以来的不满就是“歧视”。性别歧视、地位歧视、年龄歧视、背景歧视,等等一言难尽。其实日本也是一个讲一些政治正确的国家,总体还算是文明,这些东西都不会太明显。但是也许是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共同点,都很爱比,很爱赢,很在意自己的地位是不是高于别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有没有看不起自己,还有就是整个社会都是超级阶层的,前辈对后辈享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环境和价值观下,发表带有歧视意识的言论可能本人完全都没有自觉。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外国人,这方面我对日本是有挺多不满的。相对之下,我觉得一个有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社会会好很多,当然,哪里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最重要是有自己的标准和判断。

写在离开伦敦前

我每天从伦敦的东南面二区的一个幽静的住宅小区骑车去市中心的女王广场工作,途中经过伦敦桥、金融中心、圣保罗大教堂等繁华地段。傍晚回家时会走滑铁卢大桥, 经过考文特花园,各大剧院,碎片大厦(我觉得这些中文译名简直可以有奖竞猜它们的真实地名了)。

每天经过滑铁卢大桥的时候,右手边是刚亮起彩灯的伦敦眼摩天轮,远处是被脚手架层层包裹的大本钟,夜晚时透过脚手架还能看到大本钟的明亮影子。左手远处是金融中心林立的大楼,还有圣保罗大教堂雄伟的圆顶。桥下是宽阔的泰晤士河,河上船来船往,河岸边桥脚下的国家剧院每天变换投影在墙上的颜色。天气好的时候一轮明月悬挂在深蓝色的空中,美得让人心醉。我很喜欢飞奔在这座桥上的感觉,很喜欢这座漂亮而且有活力的城市,同时又不免感叹,还有六个月、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就要离开这里了。

当初离开东京时,我已经在那里居住了十三年。那里是我居住时间最长最熟悉的城市。然而离开时并没有太多留恋,因为我知道再过几年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而且将要搬去的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地方。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一年零九个月就快到了尾声,不管有多么不舍,搬回东京的计划和日程已定。我们试过申请延长两年的项目但都失败了,反倒是在东京有不错的机会。回去东京会有安定而舒适的生活,美味的食物,可靠的交通,便利的医疗。然而好像,完全没法像当初来伦敦那样激动和充满期待。

回想当初一步步的决定,其实也很曲折,从最初产生想离开日本去国外做一两年研究的想法到最终顺利成行,大概经历了两年。我也很得意,觉得好像完成了一项宏伟的计划,一步一步都实施得很好。来英国这一年多的收获超出了我的意料,因为我对日本之外的国家并没有很具体的概念。这里的文化多样性,包容感,让我觉得当初以日本的基准来评价这个评价那个的价值观显得非常可笑。我希望这段经历在回到日本之后不会带来一种矛盾,而是能让我在不满的时候能够更坦然和释然,世界并不是只有眼前的那么狭窄。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还会不会长期离开日本,也许会,也许不会,但至少我知道了其实换一个地方安家,并没那么难。

这一年多对两个小朋友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女儿已经完全忘记了日语,不知道她回日本之后能不能重新拾起来,总之现在是听不懂了。儿子虽然还能听懂,但基本磕巴地开不了口,平假名更是一个都不认识了。他们英文都学得不错,儿子更是阅读量很大,人文地理历史的知识面还都挺广的,学校也交了不少朋友,每天都挺开心。回日本之后,只要负担得了,我希望他们还是能以英语作为主要的学习语言,接受多文化的价值观,而不是接受日本系统的教育。关于对教育的考虑,以后我会单独写一写。

英国小学3周杂记

小朋友们搬来英国开始上学已经有差不多3周了。小猪同学上的year 1,感觉还没有适应多少,老师说的话还听不明白,他说他平常在学校只说不得不说的话(good morning)和yes和no,主要用的策略是模仿同学们做的事情。他班上还有另外2个会讲中文的小朋友,有时会和他们玩。他也开始记住其他同学的名字,但他说从来没有和其他同学玩过。

妹妹幼儿园有适应期,有几天要在家里的时候,我有一次带着妹妹看到小猪他们在操场上玩,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小山包上,而其他同学都在跑来跑去玩。我喊了他一声,他看到我们马上露出笑容,说“妈妈早点来接我”就走开了。当时有些心酸,后来小猪说,他觉得操场上没啥好玩的,所以他坐在那里看旁边高年级同学踢足球。不知道我是否过度担心了(其实我算心大的父母了,也没那么担心)。

还有一次妹妹班开家长会时去学校,恰好看到小猪班远远的在操场上上体育课。老师喊winter, spring, summer, fall,同学们就要做出相应的表示植物状态的动作。小猪同学大概是听不懂,每个动作都慢几拍,看上去也有点无精打采,只有winter大家都抱着头蜷在地上时学得比较像。晚上回到家,我告诉小猪看到他上体育课了,教了他四季的英文说法,他看上去若有所思没说啥。

有一次我送他去上学时,问了问老师他在学校怎么样。老师满面笑容地回答说,他很棒,学习得很快,尤其是数学。在家问起小猪数学课,他说,连续几天都在学5以内的加法,各种几加几等于5,无聊死了。我暗暗感叹,英国小学的数学进程缓慢也是够可以了(当然我是无所谓的啊,加减乘除还怕学不会吗)。

以前我不知道从哪里的帖子看来说英国的小学低年级都没有作业,把这个作为激励他来英国的内容告诉了他。后来发现错了,每周五老师会发一张纸,上面有四个非常简单的单词(2-3个字母的词),在家要练习拼写,每周五要测试。一开始我们不知道也没注意,第二周的周五小猪带回来4个新的单词,还订了一张条子,告知还需要继续练习上周的4个单词,看来是1个也没写出来。于是lg每天接小朋友放学回家后都让小猪练习拼写。一开始小猪闹别扭不愿意写,后来总算不闹别扭了。上周五带回来的纸上终于没有订纸条,看来8个单词都写对了。另外小猪每周还会带回来一本很简单的绘本,让在家里朗读,家长写点简单的comment。小猪同学有时也闹别扭不愿意读,我也没太强求,自己有时也忘了督促,另外有空时也教他读Kids A-Z的绘本(挺推荐的英文绘本订阅,一年50多人民币,在淘宝上有卖账号)。不过学校的老师提过,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比总是读新的书更能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我有时也带小朋友们去图书馆借书,借来的书的英文对他们来说可能太难了,他们主要都在听我翻译过来的故事,不知道我解释那些英文究竟有没有作用(两种语言念起来好累)。

常常听说小朋友适应能力强,3个月就能开口说英文。我觉得这恐怕比较难,3个月能听懂老师大部分的指令就已经不错了。小猪同学的发音还不错,妹妹则完全是日本人英文,学着读绘本时,每个词都会硬生生地添加几个元音上去,不知何时能改。

开家长会时,我进去过他们教室一次,整个教室墙壁屋顶都装饰得非常热闹,到处都是画、数字、单词、海报,完全不“严肃认真”。小朋友们没有固定的桌子和椅子,教室里有4张大桌子,小朋友们平常围着大桌子坐,据小猪同学说每天的座位都是老师安排的,每天都不一样,有时也不坐凳子而是挤着坐在地毯上。上课主要用投影仪。总之环境看上去还是挺好挺轻松的。

上周我问小猪喜不喜欢学校时,他回答我“有点喜欢。”其实他每天去上学都没有不高兴,和我拜拜以后就自己进教室了,每天回来也会和我说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比如每天午饭都有甜点,有时候有果冻,有时有蛋糕。比如,今天看到了一个超大的pumpkin(南瓜);我们班上有一个Alex,别的班上也有一个Alex;今天看到了用棍子和橡皮筋做的到屋顶那么高的东西哦;今天和一个讲英文的头发黑黑的小朋友玩了;今天上体育课时下雨了;今天讲中文的女同学收到卡片了,另一个Micheal头发黑黑的扎了很多辫子的男同学也收到了,老师写了他们的优点在上面;今天看了有人跳舞;今天看了猫头鹰飞了哦,飞一圈又回到手臂上……他们学校各种新鲜事和活动还是挺多的,小猪虽然还不能用英文交流,但他有他的策略,他一直在观察周围,并且渐渐地可以感觉到越来越熟悉这个环境。

妹妹也去了同一个小学里的幼儿园,差不多两周了。幼儿园有3个班,每个班大概10来个小朋友,3个班都在同一个大房间里,按照讲故事时坐的地毯颜色来区分。每天小朋友们在幼儿园主要是自由活动,室内有玩具、画纸、办家家、水、沙、粘土、可以自由吃喝的零食(水果葡萄干等)和牛奶,室外有沙坑、室外办家家房间、滑梯等游具。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3点15的流程基本上是:自由玩->讲故事->洗手上厕所->吃饭->自由玩->讲故事->回家。不过小妹妹显然也还没有适应,每天去幼儿园时都抓住我不放,基本上我都要把她交给一位会说一些中文的老师才能脱身。每次问小妹妹在幼儿园吃了什么,她都回答“不知道”。问她玩了什么,倒是能说出来一些。问她和谁玩了,她都说“自己玩了”。小妹妹在家还拒绝我教她英文,绘本是愿意跟着念的,但是上厕所如果我教她要说pee,她就会大声地回答我说“おうちはおしっこっていうの!(在家说尿尿[的日文]!)”

英国小学申请记

从东京搬来伦敦,小朋友们的学校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怕申请不到好的学校,怕学校离家远不方便,怕要等很多天没法上学,各种担心。我们是8月下旬抵达伦敦的,这个日期也是为了让小朋友们能赶上9月开学。

搬来之前我查了一些信息,得知英国的公立小学是有4级评分的,outstanding, good, requires improvement和inadequate。大约84%的学校是被归为outstanding或者是good。小学入学开始于9月1日满4周岁的小朋友,第一个学年叫reception,相当于学前班,第二年之后依次叫做year 1, 2, 3等。Reception的入学申请始于前一年的9月,截止于入学当年的1月份。入学申请时必须要有在英国的住址,小学是按照住址到学校的直线距离来排录取优先度的,越近越好,名额满了就换别的学校招。对于我们这种从外国搬过去的人肯定是不可能赶上了,只能搬去时哪里有空位上哪里。所以我8月初租房子的时候,没有重点找outstanding的小学附近,而是重点避开requires improvement和inadequate的学校覆盖的区域。不过歪打正着,离合意的房子走路1分钟的地方恰好有一所outstanding的学校。Locrating这个网站可以看到不同评分小学的分布。

搬去英国之前,我发email给某个council询问过小朋友应该进入的年级。小猪同学虽然满了6周岁,但可能由于是从外国搬来不会英文的缘故,被告知应该上year 1。而妹妹还没满4周岁,应该上nursery(幼儿园)。Nursery不归政府管,直接向幼儿园或小学(有的小学里有设幼儿园,仅3岁一个年级)。公立小学的申请是向council交申请的。租好房子以后我马上给council寄了小猪同学的申请表,不过8月底正式搬来伦敦后收到信才知道,我填错了表格。申请year 1应该是填写in-year(转学)的申请,而不是填新的入学申请表。当时很焦虑,但其实9/5开学之前早点晚点申请并没什么区别,学校暑假关门,一个人都没有,能不能入学必须得等到开学后才能得知。Council告知的是,入学申请需要等20个school days,就是说小朋友们可能要在家里闲一个月,听得我心都凉了。

不管是在哪个国家,运行各个体系的都是人,按流程办手续固然很重要,和办事的人直接交谈也很重要。我按照研究室老板的建议,开学前最后一个周五,学校在做开学准备的日子,一大早去学校拜访,见到了校长和副校长(当时并不知道交谈对象的身份),留下了小朋友们的信息。校长说得周一开学时,他们管理入学信息的秘书上班之后才能知道空位信息,如果有空位的话,小猪同学第二天就可以去上学,妹妹也会获得同一个学校里开设的幼儿园的优先入学权。我不能确定这次拜访起到多大作用,至少我们没有等1个月。等到周一打电话给学校,得知虽然申请名额已满,但我们可以去填表等待,周二号接到电话得知小朋友们次日可以去上学了。总之我的经验是,走流程的申请最好也多和关键人物交谈,人家按章办事时,能够想起来办事对象具体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有个好印象,多少会增加办事人的热情。

另外我申请签证时还没有英国的地址,签证申请表上当时填的是工作地址。lg从网上找来一个帖子说,带小朋友去的话如果没有住址,表示没法解决学校问题,从而无法工作,小朋友们有可能会被拒签。当时怕怕了一下,但申请签证时不可能有住址,就那么交了上去。事实证明,办签证并没有这种不合理要求,去了再安排生活是很正常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