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打工的办公室看杂志,COURRiER的12月号的经济学特集读到一篇“子育ては「コスト」に見合う幸福をもたらすのか?”(by Bryan Caplan),觉得很有意思。
倘若把养孩子作为投资来看,以前的年代,养个孩子可以增加劳动力,还能养老,应该是种回报不错的投资。而如今,小孩子早已不再是“劳动力”,吃穿靠父母不说,搞不好成年以后还要啃老,而且现代社会的养老制度也让“养儿防老”的需求不再迫切。算算投资,再想想回报,养孩子无疑是个亏本买卖。各种幸福度调查显示,有孩子的夫妇的幸福度,比相同经济社会条件下没有孩子的夫妇相对来说更低。
然而,选择了“投资”养孩子的父母,虽然是在做亏本买卖,用户满足度却出奇的高。“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你还会选择养孩子吗?”,有孩子的夫妇的91%选择了会。“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你希望养孩子吗?”,没有孩子的夫妇只有24%选择了不希望。物质上的亏本买卖,精神上的回报足够大,而且没做买卖的人还颇有一部分人眼红,跟买名牌差不多。
父母们对养孩子的巨大投资,很多都是浪费的,大规模调查显示,过度投资效果几乎为零,DNA比什么都强大。对于几千个生在在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同卵双生子的调查显示,不同的家庭背景对这些双生子的性格、成年后的状态的影响非常小,几乎一切都看上去是“生来就注定的”。虽然幼年时期的营养状况和成年后的收入有一定相关,但达到正常营养水平后这种相关就不再存在了。父母的观念对未成年人的信仰、政党选择等有一定影响,一旦成年,人们的观念和主张则和父母的想法几乎没有什么瓜葛。从经济学上考虑,应该尽量用最小的合理成本,来达到最善的回报才是明智的做法。
如果你觉得每天晚上没有给小朋友读故事书,以后他就会考不上大学,或者如果没有在早期帮他开发智力,可能他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就叫做罪恶感导致的过度投资。这种过度投资毫无意义。如果每天给小朋友读故事书,能增进亲子感情,全家精神都得到满足,那是再好不过。如果是为了将来的“回报”而做,那么养孩子可怜的一点“用户精神满足度”可能也会被经济、精神压力而挤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愚蠢的话,自信和明智的父母大概早就知道了。
注:以上内容和调查都是来自于Bryan Caplan的文章,这篇只是读后总结。很抱歉没有附任何调查的原始引用。
Bryan Caplan的书“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 Why Being a Great Parent is Less Work and More Fun Than You Think”的介绍说:
We’ve needlessly turned parenting into an unpleasant chore. Parents invest more time and money in their kids than ever, but the shocking lesson of twin and adoption research is that upbringing is much less important than genetics in the long run. These revelations have surprising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parent and how we spend time with our kids. The big lesson: Mold your kids less and enjoy your life more. Your kids will still turn out 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