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旅行

来自八郎学旅馆网吧的实况报告

    抵达西藏才两天,不知为何好像已经很久似的。由于故地重游,少了些兴奋,多谢了怀旧。我甚至从布达拉宫一直走啊走,走到诸旅馆之中最远的八郎学住了下来,7年前是30块一个床位,现在是25块一个。一切如旧,包括曾经一屁股摔在地上的楼梯,和能从三楼爬上的楼顶,以及楼顶能望到的布达拉宫,只是没有人一起坐在楼顶上喝拉萨啤酒了。

    北京西路走过的很多建筑我都还记得,那个邮局,那栋窗帘被风吹起好像在跳舞般的白色的楼……昨天下午到拉萨后,本应静养以防高原反应,但坐在屋里实在无聊,于是出去逛,买了一套粉色衬衫加暗红长袍的藏装,吃了一餐及其难吃和辣的晚饭,奔去夜色下的布达拉宫转悠。晚上11点睡觉时,迷蒙之中似乎高原反应来访问了片刻,稍有些头疼、心跳,加之同屋的年轻小妹妹抱着电视直到半夜,实在是没有睡好。

    不过早上醒来,心跳和头疼都消失了,早早洗漱后换上新买的藏装,坐109路去在罗布林卡对面的博物馆。去太早了未开门,在罗布林卡混票未果,溜进大门后被发现了,行贿也没起左右,于是毅然放弃这个公园,重新会博物馆门口去排队。博物馆参观免费,有好几个展馆,从历史(包括中央管辖)、佛教文化、唐卡、生活、文化活动等几个主题,非常能学习到知识。原来唐卡不但有多个画派,除了描绘的唐卡之外,还有织锦、刺绣和立体拼布的,在黯淡的灯光下美得令人窒息,让人甚至不忍怀疑、这么奢华美丽的东西怎么可能真的存在。

    从博物馆出来,在一件藏餐馆吃过藏面喝过甜茶之后,坐301去哲蚌寺。上次来拉萨的时候,据说lg提议过去,但当时的mm据说对寺庙没兴趣,所以在拉萨晃悠1周之久,拉萨三大寺之中只去过大昭寺……话说回来,哲蚌寺真的很不错,逃票简单,喇嘛友善,不断又喇嘛跟我讲我的衣服好看,在主殿的和尚叔叔请我和甜茶聊天,为了开拓话题,我发现自己也蛮能说和蛮能问傻问题的。哲蚌寺依山而建,小巷和阶梯蜿蜒在寺庙的楼群之间,游人不多,很多时候眼前只有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天空,很美。在哲蚌寺拜佛的时候,不知道是爬得太快导致心跳过快情绪激动、还是我真的很虔诚,突然觉得眼泪盈眶,一个头就磕了下去,对每个佛像都真心诚意地行礼。主殿很宽阔,排列了很多诵经时坐的座位,放着喇嘛们的衣服,光从高处的窗落下来,照亮吊在殿中的雨挂(名称不清,喇嘛告诉我的,但他也搞不太清汉话怎么说),美仑绝焕。一走进这个殿堂,我就毫不犹豫地掏了20块的照相费,把门票钱省了交给喇嘛,也就是交给佛祖,绝对值得。

    从哲蚌寺搭拖拉机下山,又坐301回到寺区,我不但亢奋地去寻找了药王山(后来买了张地图发现没走到,去错了另一个寺庙磕头),还和藏民一起绕布达拉宫转寺一周,回到旅馆时,觉得两腿虚脱,暴走绝对是个苦活!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哟搭讪到任何旅馆。走在路上,有时我觉得去找所谓“驴友”同类扎堆,简直是可耻的。或者说,有时处于瓶子的自傲,我总觉得自己和“那帮人”不一样,大多数人讲起话来都没劲,宁愿累并孤独着,在路上。

西藏尼泊尔行物品备忘

    转眼下周二就要出发了,有点忐忑啊,除了提前去办了尼泊尔的签证和订了入藏的机票,其他基本没做啥功课。这次的独旅相对来说时间比较短,8/6到拉萨,计划8/28回到广州。尼泊尔的签证只办了15天的,需要在西藏磨蹭一个礼拜。由于旅行结束后还要回家、陪老妈去泰国,不得不带上一些旅途中用不到的东西(泰国旅游书、化妆品),还好不多,也懒得在上海寄回家了

8/17 罗马

在罗马闲逛的那天,是我留在欧洲的最后一天,
不知为什么,迟迟不愿提起笔写这天的流水帐。
也许是因为罗马那些雄伟、美丽的建筑与杂乱的街道和地铁的反差太大,
让我有些难以接受,伟大的罗马帝国早已在历史中逝去,
只留下一个残破不堪的背影。
那天我去了一些教堂、遗址、广场、圆形斗兽场、桥,
基本上是在绕圈到处走,
阳光很强烈,还好我有带雨伞,拿出来遮阳。
斗兽场附近的那一大片遗址非常雄伟,
高大的凯旋门、宽阔的广场、厚实的墙壁、精致的雕塑,
在一片沉寂中仿佛能让人看到昔日的风风雨雨、广场上的演讲、抵抗与战争。
斗兽场的中央并非平地,而是有很多墙壁,像一个迷宫一样,
不知道当时如何在这里进行竞技。
观众席大多也坍塌了,外墙的一部分也不复存在,
只有那个完美的大圆还保持原貌。
威尼斯广场上有座美丽的神殿,由白色的大理石筑成,
两端各站立着一位站在战车上的女神,高高在上,远远看去十分神圣。
其实我不太喜欢罗马,因为古罗马宛如一块碎片,散落在这个名叫罗马的现代都市之中,
而现在这个城市,炎热、脏乱,地铁里画满了涂鸦,到处都让人非常没有安全感。
过于巨大的反差,让我很有些厌烦对景点的走马观花。
不过其实留在罗马的最后一天,并没有什么不愉快,
在斗兽场前的草坪上等待天黑时,看着两个意大利小女孩的玩耍,
语言不通却对一个中国小女孩比比划划时,也挺有趣。

8/16 基督教的中心梵蒂冈

这几天很不巧,昨天和前天都是基督教的节日,明天又是周日,
所以只有今天梵蒂冈博物馆才对外开放。
早就听说梵蒂冈博物馆排队很凶猛,早上8点半我就到了,
发现。。。果然名不虚传!
匆忙跑到队尾排上,也不知道入口在哪里,反正既然来了,就排吧!
中途略去……11点时终于看见了博物馆的大门!
通过安检,进入博物馆,租了讲解器,走入博物馆内的广场,
那个心情叫做激动啊!
排了那么久的队,于是我决定在这里慢慢消磨一整天。
梵蒂冈博物馆内有丰富的展品,以宗教主体的雕塑和壁画为主,
还有一些埃及的文物以及近代美术作品。
大量的展品中,仅有一小部分有讲解,其余只有一小块牌牌写了个名字和年代。
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米开朗几罗和拉菲尔所绘的宗教壁画。
对于比较有名的作品,讲解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听着也挺有趣。
梵蒂冈博物馆原先是主教的居所、以及展示艺术品的场所,
内装比较豪华,一路逛着非常累人。
我在里面晃悠到下午五点半,参观博物馆过程比较枯燥,也没啥好多说的。
只有两点感想,
一是解说老是强调苏格拉底长得丑,真不厚道;
二是博物馆里的职员大多寂寞异常,不可轻易搭理其搭讪。
 

从博物馆出来后,遇到一个韩国女孩,也是一个人出来转悠了一个月,
非常开朗,而且似乎体力很好。之后我去参观梵蒂冈的教堂,
而她决定要走去挺远的一个景点,换我早就牺牲在途中了。
梵蒂冈教堂的天井很高,正是夕阳之时,
阳光从神坛背后的窗户照射进来,形成几道光柱,
颇有点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教堂前的圆形广场中央竖立着一个高高的纪念碑,据说来自埃及。
罗马的文化据说很大一部分都受到古埃及的影响。
广场的两侧是高大的石柱支撑起的回廊,顶上矗立着120座雕像,神态各异,
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一天之中最美好的光线,我想大概就是夕阳时分了。
 

离开教堂后我实在累得够呛,
前天洗了冷水澡,昨天又吹了一晚空调,
在冰岛得的感冒还未好全,似乎又有恶化的迹象。
今天可以早点睡,明天晚点起。

8/14-8/15 海中的城市,威尼斯

连日奔波,终于抵达了意大利。
杜塞尔多夫到意大利的夜行火车途中会经过瑞士境内,
对于这趟火车没有瑞士签证能不能坐的问题,网上一直众说纷纭,
我的实践结果支持了其中的一个说法,能坐。
查票时列车员会把护照收走,第二天早上抵达之前还回来,
半夜还会有个貌似警察(海关?)的人来核对护照与本人是否相符,
我当时睡得睡眼惺忪、一头乱发,与护照照片上那个清纯可爱的形象大有差别,
女警察用锐利的目光审视了我好几分钟才勉强满意地合上护照离开。
 

关于火车的乘坐罗嗦了半天,言归正传。
刚到意大利时,温度差实在是超乎我的想象。
头一天在德国时穿长袖T恤还瑟瑟发抖,非得加上一件厚外套,
刚抵达米兰时,却发现脱到一件短袖T恤仍然浑身不断冒汗,
瞬间就恢复到了夏天,那些厚衣服顿时就成了累赘。
看来日后要是来欧洲,还是得把热的地方和冷的地方分开去,
不然去到哪里,都会背一大堆用不到的衣服。
离开修罗家前,由于看赤壁看到三更半夜,人比较迷糊,
不但落了好几件东西在他们家(还好都不太重要),
甚至还忘了查在威尼斯预定的旅馆的电话和地址!
害到我到了威尼斯后,还得冒着烈日拖着行李寻找网吧。
 

不过威尼斯真是挺漂亮的,除了夏天人满为患这个缺点外,
它的风景大概不会让任何人失望。整座城市似乎是从海中冒出来的,
运河的水拍打着两岸的墙基与门槛,阳光肆无忌弹地将一切照得滚烫和耀眼。
搭船去旅馆的路上,刚一开船就有很多人掏出相机对两岸咔嚓个不停,
我苦于双手被行李压得动弹不得,只能从人墙的肩头向外张望。
 

到旅馆放下东西后,根据旅馆老板娘的介绍,出门转悠。
去了MuranoBurano两个外岛,中文分别叫玻璃岛和彩色岛。
顾名思义,玻璃岛上有很多家做玻璃的商店,
彩色岛上的房子则是被漆得五颜六色,据说都是有钱人居住的。
开往外岛的船从火车站开始沿着主运河绕到主岛的外侧,
经过一个整个岛都是就高墙和教堂的岛后,抵达比较近的玻璃岛。
海面上有很多很多的游船,大大小小,最常见的是船尾安装着马达的小船。
很多人在趴在船上,享受着猛烈的日光浴,小船乘风破浪,上下颠簸。
威尼斯的岛上没有能开车或能骑车的路,三步一桥、五步一河,
所以唯一能代步的就是船了。
船也有豪华的房船、经济的小型船、人力的自行船、按站停靠的巴士船。
有的狭窄的运河两边都停满了船,中间的空间似乎除了自行船外都无法通行,
不知道威尼斯对违法停船有没有惩罚措施。
 

玻璃岛其实主要就是逛街,逛商店,
商店里有很多很多玻璃工艺品,灯、花瓶、首饰、摆设等等,
有些设计独特,琳琅满目地看上去很美。
进的第一家店挺大的,向里走着有好几间房间,还有间有天窗,
日光洒在精致的玻璃上非常美丽。
没有看到禁止拍照的标志,于是我很不客气地掏出相机四处咔嚓,
结果女店主跑来很严肃地说,这里是私人的,不要拍照!
我讨好地对她说,我觉得你的作品很棒,我很喜欢。
严肃的女店主说,喜欢的话你可以买。
于是我灰溜溜地走掉了……
这里的玻璃,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是用很多横截面是小花的小圆片摆好后,
再浇入透明的玻璃做成的,看上去非常像一种糖果,
这种还卖得特别贵,大概是手工稍微费事点。
有一家店提供了玻璃现场制作,艺人将玻璃棒在火上不断转动烤软,
加入一些别的颜色的玻璃棒灵巧地挤压、牵引、旋转,
使用各种形状的镊子夹出形状或牵拉出细节,
不一会儿,栩栩如生地小海豚和可爱的糖果就诞生在指尖,挺有趣的。
不过制作大件玻璃制品的工艺无法在狭小的店里演示,没能欣赏到。
玻璃岛上让人觉得赞叹的作品一般都又大又贵,几十欧到几百欧不等,
而项链和戒指等装饰品就比较便宜,比较受游人欢迎。
不过好看点的也要近十欧,而且这类小东西,
我在德国的连锁饰品店里也看到有卖,价格还比这里便宜点……
很多项链,和日本卖的没两样。
简单的设计、批量的生产、旅游地的品牌、易碎的特质、昂贵的价格,
让我没有购买的欲望。
有些面具非常漂亮,尤其是金属制作的。
不过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好东西很贵,便宜的很难看。
 

彩色岛非常远,在闷热摇晃的船舱里我都睡过去了一觉。
抵达彩色岛时太阳已经比较斜了,阳光落在五颜六色的屋子上的确很美丽。
这里的房子似乎会经常漆,颜色大多很鲜艳,
尽管它很像是刻意人为,但是一座完全五颜六色的岛屿,还是非常入画的。
上岛后分岔路不少,钻进小巷后不一会儿就迷路了,
巷子里有很多可爱的院落,紫罗兰、天蓝、黄色、橙色、红色,
到处都是鲜亮的颜色。铁门上爬满了藤叶,
偶尔有住人经过,用高傲的眼光审视着不速之客。
还好这座小岛非常小,很快就能绕出巷子,走到海边。
荫凉处海风习习,卖传统白色花边的店外陈列着白色的阳伞。
 

离开彩色岛后,我便开始赶回去吃晚饭。家庭旅馆的老板娘是朝鲜族的华人,
旅客里既有中国人也有韩国人,韩国人更多一些。
有一对日本来的夫妇,丈夫是日本人,妻子是朝鲜族华人,
妻子熟练地操着中日韩三国语言,同我、她老公、老板娘聊天,非常厉害。
晚饭后,老板娘的儿子带我们出去逛夜景。
夜晚凉风习习,岸边灯火通明,不比白天寂寞。
圣马可教堂的广场上有音乐演奏,热闹非凡。
海边停靠着很多艘贡朵拉,在海浪的推动下上下起伏。
八月十五,明月当空,银色的月光晒落在海面上,让人觉得很梦幻。
遥望对岸,是一座宏伟的教堂,远处的Lido岛上还可以看到上升的焰火。
经过的船只的尾灯,在照片上留下长长的光弧,
我觉得,这晚留下的照片,大概会成为这次旅途中我最喜欢的几张。
逛累了后,坐在露天酒吧,喝一杯啤酒,享受习习夜风,
白天的威尼斯也很美,却由于人山人海以及过于猛烈的阳光,
让人有些畏怯。我想我还是比较喜欢夜晚,
潮湿的地砖、月色、海浪、音乐、灯光、啤酒……
 

由于晚上回去太晚,第二天早晨简直是挣扎着起床的。
等来到圣马可教堂,发现排队的长龙末尾已经到了总督府前的广场中心。
没办法,到此一游,排呗。
拍到了大约40分钟才来到入口,守门的大叔却不让我进,要我去存包。
我还以为得重新排呢,差点愤怒了。不过回头想想,
何必那么傻呢,存好包插个队不久行了。
圣马可教堂最著名的地方,估计是里面的金子。
教堂的穹顶绘满了马赛克式的壁画,壁画的背景色全都是金色,
都是由小块的金箔贴的。整个大堂显得金碧辉煌。
不过很不幸,八月十五似乎是某个节日,教堂里有仪式,
非信徒是不能进入参观,只能看看穹顶的金子、通过窗户偷窥偷窥神父、
欣赏一下内部的博物馆和在观景台上俯视一下广场。
里面还不让拍照或录像,有若干彪形大汉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游人,
并且大多数房间都处于全方位的录像监控之下。
走马观花后,发觉自己对金子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兴趣。 本条目发布于。属于2008一个人的欧洲行旅行旅行&户外分类,被贴了 标签。作者是

8/13 时尚与艺术之都,杜塞尔多夫

一早5点半就离开了修罗家,回到了德国。
本来不打算在杜塞尔多夫逗留,直接去巴塞罗那,
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决定搭夜行火车去威尼斯,
于是多出一天可以在杜塞尔多夫闲逛。
杜塞尔多夫并不是像柏林、慕尼黑等城市那样有名或有特征,
很多人觉得它并不值得逗留,不过我比较无所谓,走走就行。
早上抵达杜塞尔多夫后,去旅游信息中心拿了一堆资料与地图,
杜塞尔多夫的信息中心做得挺好的,准备了很多免费而且详尽的资料,
坐在火车站里研究了一番后,我决定朝着莱茵河方向一路逛去,
途中会经过时尚之都国王大道,以及古城区。
国王大道是一条聚集了很多名牌的街区,就好像银座一样,
不过我对过于时尚的橱窗兴趣不大,没那个熏陶和资本。
景区介绍中还提到有一个设计工厂在这片街区,是一个有4层的商场,
里面的商铺以设计和展示为宗旨,适合对设计有兴趣的人去逛逛。
里面都是展示的家私,很多是由名家设计的,的确非常漂亮,
尤其是卖厨房的,非常时尚而且使用方便,当然价格也不菲。
 

莱茵河边有一条可以慢跑和散步的林荫道,
地砖是波浪形的,放眼望去似乎有着波动的感觉,
两排梧桐树间夹着一条白色的砂石道,常有人在溜狗或慢跑。
河边风很大,不过其实那天走到哪里风都很大,
太阳伞都被收了起来,梧桐叶哗哗直响,翻出浅绿色的叶背。
第二次走到河边时脚挺累的,便躺在一条长椅上休息,
抬头映入眼帘的是梧桐叶,和叶子之间露出的蓝天,
云在风的推动下瞬息万变,时而阳光灼人,时而飘来一阵小雨,
长发在风中不断地乱舞,无论一分钟整理几次都没法保持形象。
莱茵河对面是一排很好看的房子,据说是高级住宅区,
当阳光移过来恰好落在那片房子时,衬着后面深灰色的乌云,
感觉非常入画。
 

杜塞尔多夫的老城区不像海德堡那样整齐,新旧建筑常常夹杂在一块儿。
这些建筑都有着一路上一直感觉到的“德国风格”,
石块和柱子的线条粗旷而锋利,柱子顶和墙壁上则镶嵌着一些石雕。
很多人和我提到过他们不喜欢这种风格,觉得太粗,
我却很喜欢,这样的建筑看上去很让人信任,
似乎百年也不会老去,如果排除人为的干扰,
我想它们会比那些玻璃和混凝土铸就的现代建筑保留得更久,
见证更多人类的历史。
那些雕塑,一般都神情严肃,充满威严地俯视行人,
的确是缺乏了点幽默感,不过也挺酷的。

 
杜塞尔多夫还有很多博物馆,
本来我打算去收藏了20世纪的艺术品的K20逛逛,
走到跟前发现它正在翻修,到明年都不开放。
又打算去据说很壮观的“隧道中的艺术(KIT)”去看看,
辛辛苦苦走过去发现它正在准备几天后的新展览,也不开放。
其它的博物馆要么太远,走不动了,
要么很小,例如电影博物馆、瓷器博物馆等,根本没兴趣。
我只好很郁闷地在河边发了颇长时间的呆,
以及由于再三要不要买来的路上看到的一个带轮子的行李袋。
最后决定回火车站,路上再考虑行李袋子问题。
不过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因为我迷路很厉害,
辗转再三才找到回去的路,所以之前看过的店早就不知道在哪个疙瘩了。
回到车站后在麦当劳买了杯咖啡和汉堡,坐着看PDA上的小说,
等到火车来之后,跳上铺位倒头便睡。
这晚的夜行火车是卧铺,的确比座位是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