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日子

和臭美有关的那些电器

消费有时候会让人满心期待,期待即将到手的那个玩意儿能化腐朽为神奇,让秀发飘逸,毛孔统统不见。当你中毒的时候,读网上的那些评价,也会有意无意放大好评(“啊这功能正是我期待的!”),无视那些不痛不痒的评价,对差评表示“差评不多,看来还不错”。这篇review也一样,估计读着没什么真正的参考作用,只能让某些本来就物欲旺盛的女同胞们又多找几个烧钱对象。

我买的这些很多是生产终了品了,不过都有新的型号在卖。

Panasonic的纳米蒸脸机/スチーマー ナノケア EH-SA50

使用频率:1周1次~数月1次
推荐:★★★★
纳米蒸脸器和煮一锅水有什么不一样呢?据官方介绍,这机器出来的蒸汽是含有白金纳米粒子的纳米尺寸蒸汽,比一般的蒸汽粒子体积小,能浸透至角质层。并且它能够喷一会儿蒸汽,再喷一会儿冷雾,冷热交替抑制皮脂分泌。蒸汽蒸脸是传统的美容大法,调节油脂分泌,补水,便于清洁和促进护肤品的吸收。说不上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但用的时候还真挺舒服的。当初买它是我是几乎每天都用,还去买了不少瓶蒸馏水。后来。。。放在书架上积灰。。。再后来,尽量每周用一次吧。

Hitachi的离子清洁器/イオンクレンジング器 NC-550

使用频率:差不多每天吧
推荐:★★★☆
这个东东是把化妆棉装在上面,倒上化妆水,然后在脸上按摩。原理很简单,毛孔深处的细小污垢据说是负电位的,这个东东就是一个正电极,通过电位差会把污垢吸出来,然后擦在化妆棉上。化妆水本身有一些清洁功能,又可以减少摩擦。总之擦过之后,化妆棉会变成淡茶色,如果你用它来擦脖子,那是非常的触目惊心。当初买它也是因为好评一片,化妆棉是会变成茶色,但我觉得这个茶色归摩擦不少功劳。

Clarisonic洗脸刷/Clarisonic mia

使用频率:每天洗澡时
推荐:★★★★★
这个东东就是一把快速旋转并振动的磨皮刷子,但是我已经离不开它了,反正也是要洗脸,用刷子比用手省事好多呢。它有一个大大的刷头,内圈会转,并且以超声波振动,外圈不动。据说能把皮肤里的污垢振出来,我倒是觉得它的打磨功效蛮好的,洗完以后觉得好像老皮都掉了。在江湖传说中它似乎还对毛孔清洁很有用,经本人实践得出结论,对鼻翼鼻头的毛孔完全无效,去掉别的要因影响,几天就堵了。它磨皮的好处还在于,有时候我觉得后背只用沐浴露洗不干净,还能搓出垢来,用这把刷子一刷就干净鸟!

aQua超声波毛孔清洁器/プラソニエ アクア毛穴クリーン

使用频率:每周2次
推荐:★★★★
这又是一个神马神奇的东东呢?它有一个会超声波振动的铁片,使用的时候现在皮肤上喷水,将铁片头贴在皮肤上轻轻地刮,铁片会把水振成雾状,达到洗净毛孔的作用。一般我都是中等重手地刮,还真能刮下来不少油脂。。。(汗)。。。而且不像用手指甲刮过后会发红。不过我发现用过它以后皮肤会变得有些敏感,马上用神仙水的话我竟然会过敏。。。一般我都一边蒸脸一边刮它。不管怎样,最近黑头真的是少很多。

Panasonic的纳米吹风机/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ナノケア EH-NA94

推荐:★★★★★
Panasonic的美容电器都叫纳米修护,管它和纳米有毛关系。当然,据官方说是有关系的。这个系列的东东都能喷一种叫ナノイー的粒子,据说是从水分中生成的微粒离子,比普通负离子含水量多1000倍,弱酸性,比负离子的存活时间长6倍,以及是普通蒸汽粒子体积的10亿分之一。总之据官方说是对美容美发极好就是了。这个吹风机是挺不错的,首先它热风功率极强,瞬间就吹干了,而且头发还不会干燥。不过相对鸡肋的冷热风交替功能,我更喜欢它的温风功能,既能吹干头发,又不会热到头皮发燥。

Panasonic的头皮按摩器/頭皮エステ(サロンタッチタイプ) EH-HE94

推荐:★★★★★
这个东东其实我第一次看广告就很想要了。我洗头一直是用头皮按摩刷,因为刷头比较硬,比手指头舒服,又不会刮伤头皮。这个按摩器就是一个带按摩头的刷子,四个按摩头自动旋转,想想都觉得很爽啊。实际用起来也蛮爽的,尤其是按摩太阳穴附近的头皮时。当然、由于它没有“抓拢头皮”的功能,力道也有限,比发廊小弟还是差一点。

另外,对待毛孔最厉害的,我觉得还是Obagi的VC精华液。C20b和C10b都不错。用和不用差别真的很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or 玛丽莲・梦露

    在下面这一排图片中,你看到的是爱因斯坦的头像,还是梦露的头像?如果你和我一样,坐在大约13寸的显示器跟前,眼睛离屏幕大约50cm左右的话,我想你在最左边的图应该能看到爱因斯坦,而在最右边的最小的那个图片里,应该能看到梦露。
    当然,正如你所预料的,从左到有所有的图片内容是一样的,我只是在photoshop里把它们的大小按比例更改了一下。

    这种图片叫做hybrid image (混合图像, Hybrid Images @ MIT )。这幅图是由爱因斯坦和梦露两个人的头像混合而成的。下面我要解释一下它的原理。首先,我需要先说明一下一个叫做spatial infrequency (空间频率)的概念。

    视觉上的空间频率,简单的说,就是在单位长度上出现的某种几何结构的数量。一般这个长度使用视角做单位,就是某个长度两个端点到你眼睛连线的夹角。同样的图像,如果距离变近,视角就会增大,从而空间频率降低。下面这张图,左边就是空间频率比较低的图像,右边是空间平频率比较高的图像。我们平常看到的图像里,比较细致、明暗变化剧烈的部分,例如轮廓,空间频率就比较高;而明暗变化比较缓慢的,例如大片的原野,空间频率就比较低。
    像在photoshop里面加工图片,“锐化”就是保留高空间频率的成分,过滤掉一部分低频成分。这样由于去掉了明暗变化缓慢的成分,图片看上去就会更鲜明,从而显得“锐”。而“模糊”就是反而为之。

    第一副图片,就是把爱因斯坦的头像的高频信息(类似于锐化以后的图片),和梦露头像的低频信息(类似于模糊化以后的图片)叠加在一起。
    人的视觉有个特点,距离比较近的时候,对高频成分很敏感,对低频成分很不敏感。而如果离得比较远,也就是图像变小的话,就对低频成分敏感,而分辨不清楚高频成分。
    通俗的说,就是离得近,细致的东西就看得清楚,而模糊的东西就反而看不清。如果离得远了,细致的东西就分辨不清,以前模糊的东西反而觉得清晰起来。
    这就是混合图像的原理。大图相当于离得近的时候,这时候你只能看清高频成分,也就是爱因斯坦的脸。当你往后退,离得远了(图片就变小了),就只能看清低频成分,也就是梦露的脸。

    人的视觉有一个特点,在某一个固定的明暗对比度之下,只对一定的空间频率比较敏感,超出这个范围就分辨不清楚。例如下图,从左到右,空间频率逐渐升高。由下至上,明暗对比度逐渐减小。如果你在这幅图上半部分比划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明暗对比度是固定的,这时候只有比较靠图片中央的明暗变化看得比较清楚,靠左边和靠右边看上去则像一大片灰色,看不出有明暗的规律性变化(不要贴得太近哦)。在这幅图里,如果固定明暗对比度,空间频率过高、或者过低,都超出了人的视觉敏感范围。

    在文章一开始的图片中,如果你的头离图片比较近,爱因斯坦的高频信息正好落入感度比较高的空间频率范围内,而梦露的低频信息则恰好处于不敏感范围,所以只能看到爱因斯坦。当你渐渐后退,或者图片缩小的时候,原本低频的信息就变成了高频,进入视觉敏感的频率范围,而原本高频的信息就变得太高频了,超出了视觉敏感范围。这时候,梦露变得明显,而爱因斯坦就变得不明显了。这就是混合图像的原理。

    这个视觉现象的原理,大家都明白了吗?以上是这学期ゼミ的作业,要求把混合图像的原理,用大学3年级学生也可以完全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如果有看不明白的地方,请一定要反馈给我,让我修改一下。

志賀高原滑雪(小猪第一次玩雪)

周末和朋友一起去了趟志賀高原。日本下了好几周的大雪,周五刚好是寒潮的顶峰,周六开始放晴,满山的粉雪,非常非常爽。

在我的印象里志贺高原好像是号称日本(本州?我觉得北海道的ニセコ应该会更大)最大的雪场(?)。不过其实志贺高原是由很多小雪场组成的,像一个雪场帮会,大家用同一个名号,牌子和价格都上去了。离得远的雪场是没办法直接坐缆车或者滑过去的,必须要搭联络巴士(这也好意思叫做同一个雪场)。不过除去这浮夸的缺点以外,雪场本身的质量还是不错,山顶海拔2000-2300米,雪道宽阔,雪质优良。

对于snowboarder来说,志贺高原的性价比可能就差了一点。它的高级道比较少,除了缆车下面,也很难找到可以滑的非压雪地带。

这次我们住的旅馆还不错,推荐一把:“志賀パークホテル”,离高天ヶ原雪场徒步一分钟,晚饭和早饭都是自助的,菜色丰富,档次和味道都还不错,じゃらん上面的评价挺好。

这次小猪两天都是待在雪场的托儿所,放一天6200日元,上午和下午各待2个半小时,中午接出来一起吃饭。小猪一开始很不乐意,第二天慢慢习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玩一玩。中午接出来的时候和小猪一起玩雪橇,小朋友滑雪橇滑得很开心,摔得一脸的雪也不哭。等小猪到3岁,就可以去参加滑雪学校了。滑雪场常常可以看到一队队小小朋友,八着个脚,排成大雁似的跟着教练下坡,萌得很。

某缆车尽头展望

天晴的时候空中有雪片结晶在阳光下闪耀,看上去就像一条银色的河,非常美。可惜相机拍不出十分之一的感觉。

童话的美与丑

    前不久在国内买了几本故事书,其中有一本叫做《365夜宝宝睡前故事》(吉林出版集团)

    书里的插图非常精美,纸质也不错,小猪虽然还听不懂这些故事,却也爱翻。书里有很多我小时候就听过的故事,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龟兔赛跑”、“渔夫和金鱼”、“猴子捞月亮”、“狼来了”。但读着,却发现有些童话故事实在是可怕

    比如“聪明的阿凡提”,说阿凡提假装在种金币,骗了巴依老爷投资,第一次给了回报,拿到更多投资以后就耍诡计赖帐。
    比如“聪明的农夫”,农夫和魔鬼约定连续两年把地里的粮食分一半给魔鬼,用来交换魔鬼的宝藏。第一年农夫要求把地面以上的给魔鬼,种了萝卜。第二年给魔鬼地面以下的,种了白菜。结果农夫没有分给魔鬼任何粮食,就白白拿到了宝藏。
–欺骗、小聪明、背信。

    比如“公主的生日”,公主在生日时见到一个长得很丑的小矮人表演,笑得很开心,小矮人以为公主喜欢他的表演,谁知道那哈哈大笑只是嘲笑,心碎了。
–嘲笑、冷漠。

    最可怕的是“背信弃义的鹰”,狐狸和鹰本来约好互相照顾,但有一天鹰背叛了狐狸,把狐狸的孩子都吃掉了。后来某天鹰倒霉了,狐狸很高兴地把小鹰们也吃得干干净净。
–背叛,复仇。

    很多童话都有丑有美,有好人有坏人。但是童话本身传递的价值观的美丑却让为人父母的我担忧。如果小猪能够听懂这些故事,我把这样的故事念给他听,他会不会觉得书上写的或者妈妈念的就是对的,或者觉得最后没有倒霉的人做的就是正确的呢?也许有人会说,小朋友迟早会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的欺骗和冷漠。但是这些可怕的故事可能会把“那些欺骗和冷漠是对的,会给你来带好处”的信息传递给他。

    这样的童话故事都是成人编的,映射出成人社会中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无视诚信和宽容”的价值观。

管理密码的推荐方式

    最近国内大量网站冒出账户泄露事件,用户密码统统用明文存储,个人资料、邮箱什么的一览无余。国内没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而且在国家监管的要求下明文存密码也是政治需求,这种事只能是中国人自认投胎不慎,已经露的也没办法,赶紧去更改散落各地的密码。

查看账户是否已漏的网站:
http://kami.tv/
其他也很多,懒得查了, 其实如果只要你用国内网站,就默认自己的密码是公开透明的吧。

    几个月以前(可能还是太晚了),出于对国内网站的不信任(明文保存密码早有言之),我已经将所有国内网站的密码都更改过一次。这次国内网站的账户泄露中,我有两个帐号中招,虽说用的都是低级密码,受伤不重,但也很不爽,低级密码也是有可能泄露你设密码的偏好的。

    于是参考了一下某业内人士提议的生成密码法,在google docs上用excel写了个生成密码的文档。用网站名加自己每次输入的字符串,使用excel的函数生成一个貌似很复杂的字符串来当密码。当然网上这种现成的程序也有很多可以下载,不过用别人的总归不放心,非在线的也不方便。用这种方法,只要你能熟练使用excel,应该不难实现。当然,至少google的密码你得自己记住。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线能查,泄露风险小,密码安全性高(excel的函数丰富,怎么用完全凭个人想象力)。但是一定要记得把google docs或者算法备份一下,不然误删除就傻眼了。

    今天想起来改博客的密码,我才发现以前一直依赖浏览器记密码的功能,试了1个小时才找回来(mail找回密码的功能还禁用了)。。。最近写论文写得天昏地暗,行文非常平直无趣,见谅。

p.s. 天涯不允许用英文和数字以外的字符做密码,少见吧,傻逼吧!

养孩子的投入与回报

    早上在打工的办公室看杂志,COURRiER的12月号的经济学特集读到一篇“子育ては「コスト」に見合う幸福をもたらすのか?”(by Bryan Caplan),觉得很有意思。

    倘若把养孩子作为投资来看,以前的年代,养个孩子可以增加劳动力,还能养老,应该是种回报不错的投资。而如今,小孩子早已不再是“劳动力”,吃穿靠父母不说,搞不好成年以后还要啃老,而且现代社会的养老制度也让“养儿防老”的需求不再迫切。算算投资,再想想回报,养孩子无疑是个亏本买卖。各种幸福度调查显示,有孩子的夫妇的幸福度,比相同经济社会条件下没有孩子的夫妇相对来说更低。

    然而,选择了“投资”养孩子的父母,虽然是在做亏本买卖,用户满足度却出奇的高。“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你还会选择养孩子吗?”,有孩子的夫妇的91%选择了会。“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你希望养孩子吗?”,没有孩子的夫妇只有24%选择了不希望。物质上的亏本买卖,精神上的回报足够大,而且没做买卖的人还颇有一部分人眼红,跟买名牌差不多。

    父母们对养孩子的巨大投资,很多都是浪费的,大规模调查显示,过度投资效果几乎为零,DNA比什么都强大。对于几千个生在在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同卵双生子的调查显示,不同的家庭背景对这些双生子的性格、成年后的状态的影响非常小,几乎一切都看上去是“生来就注定的”。虽然幼年时期的营养状况和成年后的收入有一定相关,但达到正常营养水平后这种相关就不再存在了。父母的观念对未成年人的信仰、政党选择等有一定影响,一旦成年,人们的观念和主张则和父母的想法几乎没有什么瓜葛。从经济学上考虑,应该尽量用最小的合理成本,来达到最善的回报才是明智的做法。

    如果你觉得每天晚上没有给小朋友读故事书,以后他就会考不上大学,或者如果没有在早期帮他开发智力,可能他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就叫做罪恶感导致的过度投资。这种过度投资毫无意义。如果每天给小朋友读故事书,能增进亲子感情,全家精神都得到满足,那是再好不过。如果是为了将来的“回报”而做,那么养孩子可怜的一点“用户精神满足度”可能也会被经济、精神压力而挤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愚蠢的话,自信和明智的父母大概早就知道了。

注:以上内容和调查都是来自于Bryan Caplan的文章,这篇只是读后总结。很抱歉没有附任何调查的原始引用。
Bryan Caplan的书“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 Why Being a Great Parent is Less Work and More Fun Than You Think”的介绍说:

We’ve needlessly turned parenting into an unpleasant chore. Parents invest more time and money in their kids than ever, but the shocking lesson of twin and adoption research is that upbringing is much less important than genetics in the long run. These revelations have surprising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parent and how we spend time with our kids. The big lesson: Mold your kids less and enjoy your life more. Your kids will still turn out fine.

最近的小猪

走路很熟练了,吃饱喝足心情好了就在房子里走来走去,有时走过来抱住爸爸妈妈的腿咬一口。他爸可得意了,“我穿的是牛仔裤,你咬不到我!”

要吃东西了喊“mama”,要你给他打开某个盒子或者念绘本“nainai”,见面打招呼和说拜拜一律是挥手加“baibai”。另外“baba”也会说,不过似乎还没有固定用途。

捣蛋方面,喜欢把你辛苦搭起来的积木推到,把盆里的衣服全丢到地上,把拖鞋放到嘴里啃,把垃圾桶推倒,摸煤气灶的旋钮,不停地电视的按钮让你看不成,拿东西拼命地敲桌子,常常喝一口水然后坏笑着全部慢慢吐出来弄得衣服湿掉,今早还学会拿塑料刮毛玻璃,嘿哟!

可爱的方面呢,不管见到谁都热情地冲人家拜拜;看到拿出了个尿不湿就自己会躺下(不是每次哈),换好尿布以后一翻身站起来自己拿着换下来的尿布去扔掉,然后得意地笑着等夸奖;吃饭的时候慢慢能自己把饭装在勺子里送到嘴里了(只限很短一段时间哈);到了睡觉的时间,拿出来睡觉羽绒背心,就知道躺倒在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