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旅行&户外

来自八郎学旅馆网吧的实况报告

    抵达西藏才两天,不知为何好像已经很久似的。由于故地重游,少了些兴奋,多谢了怀旧。我甚至从布达拉宫一直走啊走,走到诸旅馆之中最远的八郎学住了下来,7年前是30块一个床位,现在是25块一个。一切如旧,包括曾经一屁股摔在地上的楼梯,和能从三楼爬上的楼顶,以及楼顶能望到的布达拉宫,只是没有人一起坐在楼顶上喝拉萨啤酒了。

    北京西路走过的很多建筑我都还记得,那个邮局,那栋窗帘被风吹起好像在跳舞般的白色的楼……昨天下午到拉萨后,本应静养以防高原反应,但坐在屋里实在无聊,于是出去逛,买了一套粉色衬衫加暗红长袍的藏装,吃了一餐及其难吃和辣的晚饭,奔去夜色下的布达拉宫转悠。晚上11点睡觉时,迷蒙之中似乎高原反应来访问了片刻,稍有些头疼、心跳,加之同屋的年轻小妹妹抱着电视直到半夜,实在是没有睡好。

    不过早上醒来,心跳和头疼都消失了,早早洗漱后换上新买的藏装,坐109路去在罗布林卡对面的博物馆。去太早了未开门,在罗布林卡混票未果,溜进大门后被发现了,行贿也没起左右,于是毅然放弃这个公园,重新会博物馆门口去排队。博物馆参观免费,有好几个展馆,从历史(包括中央管辖)、佛教文化、唐卡、生活、文化活动等几个主题,非常能学习到知识。原来唐卡不但有多个画派,除了描绘的唐卡之外,还有织锦、刺绣和立体拼布的,在黯淡的灯光下美得令人窒息,让人甚至不忍怀疑、这么奢华美丽的东西怎么可能真的存在。

    从博物馆出来,在一件藏餐馆吃过藏面喝过甜茶之后,坐301去哲蚌寺。上次来拉萨的时候,据说lg提议过去,但当时的mm据说对寺庙没兴趣,所以在拉萨晃悠1周之久,拉萨三大寺之中只去过大昭寺……话说回来,哲蚌寺真的很不错,逃票简单,喇嘛友善,不断又喇嘛跟我讲我的衣服好看,在主殿的和尚叔叔请我和甜茶聊天,为了开拓话题,我发现自己也蛮能说和蛮能问傻问题的。哲蚌寺依山而建,小巷和阶梯蜿蜒在寺庙的楼群之间,游人不多,很多时候眼前只有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天空,很美。在哲蚌寺拜佛的时候,不知道是爬得太快导致心跳过快情绪激动、还是我真的很虔诚,突然觉得眼泪盈眶,一个头就磕了下去,对每个佛像都真心诚意地行礼。主殿很宽阔,排列了很多诵经时坐的座位,放着喇嘛们的衣服,光从高处的窗落下来,照亮吊在殿中的雨挂(名称不清,喇嘛告诉我的,但他也搞不太清汉话怎么说),美仑绝焕。一走进这个殿堂,我就毫不犹豫地掏了20块的照相费,把门票钱省了交给喇嘛,也就是交给佛祖,绝对值得。

    从哲蚌寺搭拖拉机下山,又坐301回到寺区,我不但亢奋地去寻找了药王山(后来买了张地图发现没走到,去错了另一个寺庙磕头),还和藏民一起绕布达拉宫转寺一周,回到旅馆时,觉得两腿虚脱,暴走绝对是个苦活!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哟搭讪到任何旅馆。走在路上,有时我觉得去找所谓“驴友”同类扎堆,简直是可耻的。或者说,有时处于瓶子的自傲,我总觉得自己和“那帮人”不一样,大多数人讲起话来都没劲,宁愿累并孤独着,在路上。

西藏尼泊尔行物品备忘

    转眼下周二就要出发了,有点忐忑啊,除了提前去办了尼泊尔的签证和订了入藏的机票,其他基本没做啥功课。这次的独旅相对来说时间比较短,8/6到拉萨,计划8/28回到广州。尼泊尔的签证只办了15天的,需要在西藏磨蹭一个礼拜。由于旅行结束后还要回家、陪老妈去泰国,不得不带上一些旅途中用不到的东西(泰国旅游书、化妆品),还好不多,也懒得在上海寄回家了

爬山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爬山不光强身健体,当爬得很无聊时,还会让人忍不住去思考人生。我就经常会在累得半死的时候对自己说,人生就是这样,大部分时间都在爬……这次三连休上山,遇到了梅雨季节“结束”后的狂风大雨,第二天一整天没能出门,狂风暴雨外加雷电警报,帐篷在狂风中扭摆,外边下大雨,里面露水抖下来像小雨,一切东西都潮掉。躲在山小屋里煮饭、看02年-04年的旧杂志、拿着相机在狭小的空间内扫射……帐篷就扎在山小屋的跟前,却一点儿也看不到踪影。于是安慰自己,爬山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好歹算是避暑了,隐忍,等待第二天的晴空。

第二天就只能门外不出

顺便写写山岳煮饭秘籍,方法很简单,保证能在海拔2900米,而且还是阴雨天气里把饭煮熟,而且味道非常好!

  1)先把米加适量水,泡10分钟。我一般还会带脱水香菇,一块儿泡上。10分钟后加入培根、煮饭的料(这次带的是竹笋饭,带调味料)等其他东东,搅拌均匀。

  2)上炉头,开最大火,直到煮沸,期间要不断用木勺刮锅底,以防饭粒粘锅。

  3)水开了以后把炉头的火放到最小,不灭就行。

  4)盖上锅盖,上面压上重物,小火一直放着煮30分钟。我一般压上一锅水,不但够重,而且还能顺便把上面那锅水也煮到半开。期间锅盖缝里会扑出少量水,如果扑出来的水太多,说明火太大了。

  5)到时间后关火,但不要急着揭锅盖,闷10分钟,然后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大米饭了!此法煮饭水量很关键,太多的话会变得黏糊,太少又容易结锅巴。当然买脱水米饭更节省时间和浪费钱,不过我觉得脱水米饭不好吃,而且不能把各种料煮进去味道。

第三天的天气又让我感叹人生了,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头一天忍住了没有提前下山,把第2+3天的路线缩短了3小时,从清晨的温暖的阳光一直走到下午酷热的阳光,暴走了8个小时,走到膝盖酸疼、两腿发抖,居然还赶上了预约好的2:50pm的高速巴士。

清晨醒来,从帐篷口向外望去,天际的颜色让我雀跃,md总算是没白耗一整天。

等着等着,太阳就出来了。好像是我头一次在山上看日出??

朝阳照亮山上的草。这效果就是传说中的High Dynamic Range(HDR) (with Photomatix),有兴趣的可以看这里的简单教程

早上的云海太美了,到八九点钟,太阳升高后云就很快散去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来张正常的群山。

中央アルプス的宝剑岳可是出名的陡峭,得这样爬上去,山顶是块大石头,只容一个人站,我没敢站上去,在石头下面抱牌子留了个念。因为风实在太大了,能把人整个刮飞。

时不时还有光束,这也是HDR

下山路,一直下了4小时,由于没带登山杖,膝盖差点废掉。其实不是没带,是某人带了居然忘在了高速巴士上……

最后还有张图我没好意思放上来,是一个特别酷的巴士站,站名叫做“女体入口”。。。。。。

中央アルプス纵走

アルプス=Alps
三连休总算是有去处了,本来打算去北アルプス的白马那边,结果巴士、电车、租车统统都没有了。又想从上高地去槍ヶ岳,还是没车。最后在“在家宅3天”与“换个目的地”之间纠结半天,考虑到在家宅3天无聊到头疼的可能性很大,东京又很热,加上新买的D700总得出去破一下,于是决定去中央アルプス纵走,一条4年前爬了一半,由于装备限制半途而废的线路。

四年前(五月)
MidAlps

2009/4/19 御嶽山野雪

上周日是我们第4次去滑野雪,一转眼就4月了,东京的樱花都早已掉光光,很多滑雪场都关闭了,难道还有雪滑吗?回答是“有,大大的有!”,只要爬高一点。御嶽山位于我们上次去的乗鞍岳南部,有两条线路可以上山顶,分别从御嶽滑雪场和御嶽缆车滑雪场上去,两条路线都很简单易走,是一座非常有人气的独山。我们选择了后者,下了缆车爬到山顶,包括休息、午饭、留念照只需要4~5个小时,滑下来半小时。山上的雪质已经是典型的春天的湿雪,粘性比较大,很松,爬起来比较费劲,有一定坡度的话滑起来还是挺舒服的。这天去的人特别多,中途停下来时,我数了数视野内能看到的人,114人!

一开始是从树林出发,走大概一小时走出树林带

前后都是密密麻麻的登山或滑雪的人,和滑雪场有的一拼

离山顶不远了,天气不好的话山顶附近都是冰壳,今天很暖和,都化成了湿雪

继续阅读

乗鞍岳

  乗鞍岳位于北Alps的最南端,海拔3025米,号称日本最容易登顶的3千米级的山峰。因为夏天有条公路直通到2777米的山小屋,坐巴士上来之后爬个不到1小时就登顶了。不过冬天公路完全被掩埋在3米厚的雪下,只留下公路拐角的凸面镜的杆子孤单地立在雪原上。
    乗鞍岳虽然算不上豪雪地区,但由于它3千米的海拔,顶上的雪质非常不错。也由于它的难度较低,吸引了很多野雪爱好者。我们这天爬的时候,前后同爬者络绎不绝,视野内一般能看到十来个挪动的身影。从乗鞍高原温泉滑雪场的最顶端出发,大约花了3小时就抵达了顶峰下的山小屋。仅仅30分钟就能滑回滑雪场。不过野雪不单单是下降的时候有趣,要是不能领会到爬山的乐趣的话,难免会觉得千里迢迢爬上去就滑那么一下,很不“划算”。
    我们一行4人,我和嘉乐上山,小马和蒋明在滑雪场玩。前一天晚上11点从家里出来,开到滑雪场大概5点多,小睡了2个多小时,8点半雪场缆车开动后不久就坐上缆车,9点5分抵达雪场最高处。上升大概一个半小时就走出了森林界限,上面的雪原风很大,雪地上刮起像沙丘一样的皱褶。越往上走,冰层的范围就越大,走上去嘎蹦嘎嘣响,一点脚印都不留下。越靠近攀登的终点越觉得疲惫,从能看到山小屋起我就开始数数了,一直走了600多步才终于抵达,饿的两腿发软。12点不到,抵达山小屋后俺的噩梦就开始了。我很想找个避风的地方赶紧把面煮了然后下山去泡温泉,但嘉乐同学突然兴致高昂地决定挖一个雪洞,并美其名曰“我们应该掌握一下挖一个雪洞具体需要多少时间……”%&@(@&!(饿着肚子挖了1个半小时,俺们才满脸鼻涕地坐在雪洞里瑟瑟发抖地开始煮面。事实证明,雪洞一点都不暖和!!也就是避风,钻进去后呼出来的白气超级夸张,冷得我抖得大腿都差点抽筋了。本来就没打算长时间停顿,只带了一件薄羽绒,哪里抗得住这样的饥寒交迫。55555,我的温泉……就这样被一个冷得要命的洞给葬送了。1点半才吃上方便面,狼吞虎咽地吃完,迅速地下撤,发现上来时那些洁白无瑕的雪面已经……唉……已经被无数先下去的人滑得沟壑纵错,满目苍痍,颠簸不堪,总之让我捶足顿胸,恨自己没有青着脸否决雪洞决议,来挽救这上山时期待无数的粉雪雪原……山顶上雪原宽阔,抗蹂躏力比较强,下面林间的路线就惨了,基本就和滑雪场的不压雪雪道差不多……。3点多下到停车场,发现小马和蒋明已经在等了,换衣收拾,班车回京。
路线图,红色上,蓝色下,非常单纯的路线,绝对不会迷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