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心理学

国际心理学会议

今天上午我要去做海报介绍,定了6点半的闹钟,但5点半就起床了。
早上好冷,大概10度都不到。
搭了半小时地铁,来到会场,
海报场所在3楼的Hall 2,大厅里立了一排排的贴海报用的板,已经有些人开始往上贴了。
我也赶紧贴上,贴好后掏出稿子叽哩咕噜练习了半天。
不远处有个在英国学习的俄罗斯mm,长得很漂亮,跑来和我借透明胶带,
一来二往就聊上了。她也是做bilingual的试验,而且也用记忆课题,不过用的EEG,
同样都是一个人,不过她还有资助者(boss?),但没一块出现。
她也是26岁,博士一年级,还学过5周中文,努力地用中文讲话,可有意思了。
她说马车门附近的犹太人纪念碑你一定要去看看,那里非常起势逼人,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我只在远处眺望了一把,决定明天去看看。

来看我的海报的人还不少,有一半是讲中文的,另一半讲英文。
会场日本人很多,不过人家都不搭理我。
发现事先准备的稿子完全没啥用处,一般人家都爱自己看,
看出兴趣来了就提些问题,拿份handout,
我都没主动发handout,只是把它贴在墙上,
只带了30份,结束前全都被拿完了。
这个学会非常大,所以也就很杂,一天有两个poster session,
每天有百来份海报,很多时候来看的也就是走马观花,
很难遇到相关领域的人。有些寂しい。
对面的一个女孩也是在日本念博士的中国人,她说这个学会也就是玩,比较难有啥收获。
会场还有很多海报申请人根本没来,空着很多空栏,
东大从本郷转到駒場去的一个师兄,上个月遇到时提到他也要来ICP,
看了看大会的日程,也是今天上午发表,而且位置还很近,
本来期待他乡遇故知来着,谁知道他竟然没来,
浪费纳税人的研究费,真是恶劣啊!
旁边有个在柏林学习的瑞士gg,他的海报上写了暴多字,完全让人没耐心读。
还好他给我解释了一下,原来是做常用的语法对新概念学习时的先入为主态度的影响的。
和他就这次海报发表的无聊程度、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名字区别等聊了好一会儿。
海报发表结束后外出觅食,遇到来聊了一会儿的一个中国dd,
在东北师范大学上学,嗓门挺大,口语暴烂。
他说明天有个口头发表和海报发表,打算用他的英文去折磨听众,
要通过这次会议好好练习听力,因为他马上要去明尼苏达交换留学。
整体来说这个小伙子的勇气还是很让人赞赏的。

下午我打算去听几个在小房间里的研究介绍,但发现睡眠不足,加站了几个小时实在太累了,
听第一个语言获得的研究介绍时就睡着了……
于是半途中逃出来,去海报区逛了一圈,找个三四个海报作者搭讪。
发现日本人真爱抱团,到处都是日本人在三三两两地用日语聊着,
干啥千里迢迢跑来德国呢……不过上午就没日本人来,
人家看到名字不是日本人,都选择飘过。
于是下午我主动挑了个看上去比较帅的dd,聊了会儿。
另外有个做潜在記憶和健在記憶的遗忘曲线的研究挺有趣,忘了是哪国人了,皮肤黑黑的,
回头好好查查着方面的研究。
后来又去听了一个关于记忆的讨论,还行,
不过我又困得不行,结束后找了个位置睡了半个多小时,还是缓不过来,
本来还有一个关于记忆的计算论,看题目,关于检索的二重处理还挺多的,
很想去听……可是眼皮打架两腿发软,于是还是决定回旅馆睡觉。
回来路上把车窗外的风景用dv录了一遍,火车经过很多景点,还有各种涂鸦,德国的大街小巷,挺有意思。
回到旅馆,到头便睡,一觉到晚上9点,天还没黑,出去买了个匹萨,
土耳其的店员不讲英文,比划了半天,非常辛苦,
明知道我完全听不懂,还叽哩咕噜一大堆,挤眉弄眼的。最后多收了0.2欧,我都搞不清楚咋回事。
不过匹萨很大,现做现烤,味道不错。但要把一整个都塞下去,吃得好辛苦!

脳を鍛える大人のDSトレーニング

    任天堂行的"脳を鍛える大人のDSトレーニング"锻炼 成人的DS训练。。。译过来真是奇怪啊!)是一款在手掌游DS上玩的游,通一些简单记忆课题,来达到锻炼的目的。款游自从售以来量就一直不,在电视上也是广告不断,大概被枯燥的日常生活折磨得大僵硬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想通过这dd来阻止自己笨。

    过这款有些在学界却是受批判,原因很简单自称能锻炼,可是却无凭无据。游开发者也是一个研究大的心理学者,其最初开发者的研究室的课题是想要证明,玩子游比做简单算更能锻炼脑(他的研究经费都是任天堂提供的),不过这个“锻炼在太难证明了,论文肯定通不过啊,于是课题不了了之。但是搞着搞着却做出了款游的主与初衷恰恰相反,“简单计算比玩子游更能锻炼”,由于商需要,个假旗鼓堂而皇之地通广告深入到了老百姓心中。

    开发者的主是,简单计算和记忆课题时的部位血流量会增加->血流量增加了大就活->子就被锻炼了。个推似乎很符合朴素的常,不都缺乏逻辑。无干点,大的血流量都会增加,但是高手(比如说记忆高手)做某些课题时,大的活反而要比平常人少。血流量增加只明大在“力”,不能明大正在“进步”。天天练习计算,去超市买东西算零钱肯定会有进步,不任天堂社交能力呀逻辑能力也能变强,这就了点吧。

    我没玩过这款游戏,据说还蛮有趣的,不过这款游戏里很多内容都似曾相识,不都是穿了马甲的心理学实验嘛。当别人的被试的时候,有些实验刚做三五回时还挺有趣的,但是每次动不动就在小黑屋里关上半小时,按几百次按钮,想不打瞌睡都难。这游戏能坚持玩很久的人,一定很适合来参加认知心理学的实验!以后在被験者募集的邮件里,我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加上“参加本实验能锻炼您的大脑,让您的生活更醒目!”

什么是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我为什么突然想就这个问题码一点字呢?是因为太多次被问“你学心理学的那你说说我现在在想什么?”,泛滥于网上网下的“心理测试”?还是因为充斥在bbs上的“我觉得我有XXX倾向”、“这个梦意味。。。”
    从名字上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不过“心理”指什么呢?指人在想什么吗?也许弗洛伊德考虑的是这个,不过就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来说完全是另外一码事。随着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的研究也慢慢走向体系化和应用化。任何一个假说和结论都需要有实际可信的数据支持,才会被接受。比如如果你说“梦见爬楼梯说明生活压力很大”,那就需要调查n个梦见过爬楼梯和没有梦见过爬楼梯的人,他们当时的生活压力是大还是小,并且衡量所谓“压力”,也不能用主观,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预先制定的标准,所谓常模。
    所以显而易见,心理学并不可能对某一个个体进行准确的预测或评估,现在被研究的“心理”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或认知世界的规律、特性,研究的是大部分人共同的部分。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对于视觉、记忆、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也强调它的客观性,比如人们看到一幅静止的错觉图像会觉得它在运动,不是因为什么心慌、压力大,而是因为人眼存在自己觉察不到的微动,而视细胞对于不同灰度的刺激,不同的对比度有不同的反应模式,从而形成了运动的错觉。
    心理学仅有150年的发展历史,而且最初是由哲学分支而来的,由讨论身心一元论、身心二元论发展,经过格式塔理论、精神分析、行动主义,到目前主流的认知心理学,有过很多不恰当的理论和主张,虽然在心理学的学术界早已不被采用,但在非心理学研究者看来似乎都还是挺可信的东西,导致了很多误解。心理学目前也在很初步的阶段,对很多问题有着矛盾的说法,还未被解决。比如视觉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低次和高次视觉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提出种种解释那些现象的模型,也可以用电极、fMRI等观察细胞和脑部的活动,但对于那些模型的真实性、脑部活动具体意味着什么,完全是一无所知。如果认知心理学解开了人类的思考之谜,那就可以模拟人脑制造出人工思想,但这个梦还多么的遥远啊。心理学就像在河这边,人工智能在对岸,但联系两岸的桥梁还远远没有造起来。人工智能致力于制造出高效率的机器,在思考、语言方面,显然还没有任何机器能够与人类相比,所以对于处于瓶颈状态的人工智能来说,研究人的原理的心理学似乎是条不错的出路。只不过目前这条出路也挺瓶颈的。
    总之,目前的心理学研究界是非常讲求客观和科学性的,想当然的说法比如精神分析早就已经被放弃了很多年了。虽然心理学大多被设置在文科,但它其实更需要一个客观的、逻辑的、理科的头脑。另外临床心理学中所研究的异常心理学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治疗为目的(不知为什么很多人说到心理学就认为是研究异常人的),目前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异常患者和正常人的心理基础是一样的,只是在某些环节的量或某种调节失调。换句话说,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不是二分式的,而是连续的。对临床不是很了解,不敢多说。

语言影响思考吗?

    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杰出的语言能力,即使是在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每种语言对世界的形容、强调都不同,例如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与雪密切相关,他们的语言中具有很多不同的词汇来表示不同形态的雪,而英语中只有snow一个词。所以,人们很容易思考这个问题,语言对我们的思考、对世界的认知有影响吗?
    这个问题被许多语言学家探讨过,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学者是Whorf(1956)。Whorf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在MIT学习化学工程,人生的大半都在为Hartford Fire Insurance Company工作。作为业余爱好,他学习了北美印第安语,由此而产生了语言对思考的影响的探讨。
    对于这个问题最著名的实验,是研究英语使用者和Dani语使用者对颜色的认知能力的区别。前者的语言中有11个基本的语言词汇:black, white, red, green, yellow, blue, brown, purple, pink, orange, and gray. 而后者的语言中只有两个:形容暗冷色,和亮暖色的词汇。实验证明,英语使用者对这11个基本颜色(相对于例如孔雀蓝,红紫等其他颜色)有最好的再认,和对每种颜色的随机命名的记忆(例如用三角形表示红色,圆形表示蓝色等)能力。这些颜色被称为焦点色。而Dani语的使用者,事实上也同样表现出对这11种焦点色的较好的再认和命名记忆能力,两种语言的使用者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神经科学学者指出,人类的视觉认知系统,对这些焦点色有着相对特殊的认知能力。事实上大部分语言中都有这些焦点色的词汇,这恰恰是一种思维决定了语言的体现,而无法体现出语言影响了思维。
    之后还有很多的实验,但很多结果为,生活中的其他因素而非语言影响了实验结果。至今仍然没有能证明这个假说的强有力的证据。
    当然,并不是说语言没有影响我们的思考,只是说它并没有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和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语言影响我们,更多的是影响通过我们交流时的观点,而不是决定我们能考虑哪些观点。

人格一贯性争论

  人格的一贯性通常被认为有两种,超越时间的一贯性与超越状况的一贯性。(抱歉我没怎么看过中文的书,用的词都是日文或者英文直译的,也许看着很别扭。)关于超越时间的一贯性,大多数学者都表示赞同。而超越状况的一贯性,在历史上曾有过20余年的争论。特性派认为人的人格具有恒定的特征,在任何状况下都保持不变,这似乎与人的知觉相符合。而以米切尔为首的状况派则提出,不能忽视状况的影响,并举出多个实验的结果,证明在不同状况下人们的某一特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多低于.3。这一论争成为了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论争之一。
  老师的学部ゼミ就是关于这一论争,要求学生阅读一系列辩论的论文,分成状况派和特性派展开辩论。当然任何一派都不能完全否认对方所坚持的因素,最终归于折衷也是历史的必然。而对于人格特性的定义甚至也很难统一。究竟是特性+状况=行为,还是等号右边的行为就是特性呢?前辈的学者们就这一论争发了无数论文,也算对得起大学里给的研究费了……
  这个session肯定是状况派胜了,特性派的这篇论文太弱智了,破绽比丐帮还多。
 

神经科学

 周五只有立花先生的神经科学,很科学的一门课。打印的ppt发扬了节约的风格,一张A4的纸上印6枚,字小得眼珠掉出来都看不清。上周五第一次去上的时候睡过去两次,觉得很难基本没有听懂。今天早上还犹豫着是不是要来上课,还是去图书馆看论文和写报告。最后还是准时到了教室。
  一边用文曲星查ppt上的英文单词,一边听讲,终于觉得这门课还不错。也许多亏了文曲星,今天的内容基本上听动了。今天在讲神经轴索末梢通过释放化学传达物质,而将点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过程。关于神经小胞的分布、钙离子的扩散方式、神经小胞的循环过程、不同电位引起神经小包与膜融合的数量方面,比较仔细地做了说明,并确举了老师最近的研究成果(还未发表成论文),通过全反射显微镜观察刺激的扩散、测量膜面积的变化、给神经小胞染色以分析它的运动、融合规律等试验,从各方面描述了整个过程。联系海马的构造,指出由NMDA通道引起的长期增强(LTP)很可能与记忆有关。非常丰富和有意思的一次课,其实投入进去听表面枯燥背后往往藏着有趣的内容。今天课上好像没什么人睡着……
  周三下午去为了去参加那个面向研究生新生的挨拶和日语测试,害得我两门课没去上。昨天去拿日语测试的结果,听力竟然只有一半分数。mmd每个单词我都听得一清二楚肯定是题目的顺序呀选项有问题。
  每天就像与时间赛跑,睡眠时间比工作的时候减少了一个小时左右。工作的时候我觉得时间是卖给了别人,能浪费一点就好像赚到了。现在自己就像时间的守财奴,恨不得每天有48个小时而我们依然一天只要睡8小时就足够。(以后的不管走到何方,总之有个原则是不在给资本家打工,舍不得……)
  很久没联系高中的班主任和大学的老师了,该写张卡片去谢谢他们的教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