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hyac

在英国办手续的一把泪

转眼就已经搬来伦敦两周多了,已经完成的手续有:
1. 拿到居留卡(BRP)
2. 办理宽带
3. 办手机
4. 小朋友申请小学和幼儿园

还没有办成的手续是:
5. 开设银行账户

居留卡本来只是要去指定邮局拿一下,为啥要单独说?因为我们全家跑了3趟!每次都要一个多小时的往返!第一次邮局拉了卷闸门贴个纸说技术故障本日暂停服务;第二次告诉我们BRP卡没有寄过去,让我们上政府网站报告;第三次去是收到邮件后去邮局拿,居然还是告诉我们没有!然后说这个邮局已经不在交付BRP了,全都转到附近的另一邮局了。这种事在日本能想象吗?对政府职能的信赖顿时崩塌啊。

开设银行账户的过程,说起来真是一波三折。在英国办理宽带、电话、月付费的手机(比预付费便宜)都需要银行账户,尤其是宽带。现代人离开了无流量限制的网络简直就像是身体无法自由活动。不能随意上网浏览垃圾信息,一不小心电脑上的各种自动更新的程序就会把手机共享的流量耗掉大半,小朋友们也无法看日本家里通过宽带连接的电视节目录像,不能和在中国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facetime,总之就不像是正常的生活。

开银行账户,一般都需要有一个地址证明。在日本有户籍制度,任何人、包括外国人,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后都要在两周内去居住地的役所登录,之后需要证明地址时只要拿住民票或者役所发行的住民卡就可以了,而这种登录和发卡手续一般是立等可取的,就是说,你只要抵达日本,一天之内就能拿到住址证明,然后就可以去办各种手续。住民登录时区役所一般只是在地图上详细确认是哪一栋建筑,以及是真实存在的住宅,之后也有可能去实地确认是不是真的住在那里,但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特意去查。总之这种手续是建立在信任社会的基础上的。一般人在日本,总归是要住在哪里的,所以也没什么必要造假,而且会有各种税务等文件寄到登录的地址。离开日本后,留着户籍只会被缴住民税,也没什么必要保留。

但是在英国,没有户籍制度,住址证明一般要求有水电煤银行等账单,或者官方寄来的邮件。外国人抵达英国,理论上一个月之内是很难拿到这种住址证明的,而和别人合租的话,账单不是自己付,就更加难证明自己的地址了。很多留学生或者度假打工者就因为地址证明这一条,最初的几个月都开不了银行账户。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culture shock,让我觉得英国不太像是一个信任社会,你得按官方严格的要求来证明自己,甚至警察局的登录证明也不能当地址证明,这对外国人很不友好。

申请小学时我用了房子的租赁合约,大部分时间这份文件都管用了。我们住的房子是从中介公司签约租的,直接同个人房东签的租约一般是行不通的。但是老公去HSBC办银行账户时,HSBC就不认租赁合约,必须要等到水电账单寄来之后才能办理。

说起银行,我一周半以前就去办了,得益于Lloyds Bank对某些发达国家公民的网开一面。Lloyds Bank有一个Acceptable passports from eligible countries的列表,包含EU的国家和6个EU之外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公民只需要提供护照的复印件,EU之外的国家提供一年以上有效的签证就可以办账户了,不用提供地址证明。于是我就去网站上在线申请,并去柜台排队复印了护照和签证页,拿到一个预留的银行账号,满心欢喜地等待他们在5个工作日内给我寄银行卡。谁知道左等右等不见邮件,转眼第6个工作日了账户还没开通,宽带公司发来邮件说建立账户自动扣款失败。我着急地打了两天电话才知道,签证页上有写签证类型但没有有效期,必须要再去柜台复印居留卡,然后再等5-10个工作日!UK的签证也是,为啥不给在签证上写清楚有效期?Lloyds为啥不早说一定得要BRP卡,要等到我打n个电话去问?还有,银行开个账户为啥要5-10个工作日??在日本时去银行开户,不用预约,不用等,都是当天就拿到存折,马上就可以存钱的好不好???

银行账户又牵扯到宽带。装宽带必须要有银行账户,我拿到Lloyds预留的账号后(这个是online申请后立刻就有的)就拿去办宽带了,账单选择下次bill一起付,反正至少两周后,(原以为)5个工作日账户开通肯定来得及。谁知道如上所述,账户没开成,宽带公司发来报错邮件,我急急忙忙各种打银行电话,得知不可能来得及后,上宽带公司网站一看,可以信用卡付款嘛。于是用信用卡付掉了第一次账单,解除警报(糟心了好几天)。既然可以信用卡付款,那为啥这种月付的东东一定要银行账户啊?そもそも,各种水电煤手机款单用信用卡不行吗,为啥一定要用direct debit??我们在日本的时候大部分账单都是刷信用卡的,可以积分嘛,信用卡不比银行账户更能证明客户的信用吗???

小学的申请还算比较顺利,我就不吐太多槽了。和日本特别不一样的就是,英国的公立小学虽然也是就近入学,但是如果名额满了再申请,就有可能会被分到远的地方去。日本的公立学校是真正的就近入学,只要你住在那所学校的学区,就肯定能上那所学校,如果学区内新造了房子搬来很多学生家庭,学校就会扩招。而且到了学龄不需要去申请入学,新学期前役所会根据住民登录的信息寄来入学的所有介绍,按照指示到时间去上学就可以了。英国呢,就近入学的公立小学也是一场战役,妹妹明年9月上小学的reception(学前班),昨天我已经在区役所上给她申请了(早吧!刚搬来的外国人几乎没机会!)。

还有巴士不能投现金,没卡就不能坐,地铁直接买票是交通卡的两倍价钱,超市自助付款也不能付现金,各种门重得要死(日本都是自动门推都不用推),地铁里没空调又闷又热,景点门票非常贵(感觉均价3000-4000日元)……这些小槽我就随便吐吐了。

混搭的伦敦

来伦敦后的第一天,我被据天气预报本不该下的雨淋得狼狈不堪,把租来的自行车还到随便遇到的一个租车点后,匆匆忙忙地跳上一辆电车,一路坐到终点站Bank。穿过长长的像迷宫一般的地道,搭乘似乎毫无止境的电梯,在三个工作人员眼皮底下闯出改闸,撒腿跑到地面上。Bank站就在The City of London的中央,能影响全世界经济的英格兰银行就在不远,街道两边维多利亚式建筑的身后是全身覆盖着玻璃的摩天大厦。然而我却因为离约定的会面只剩15分钟而焦急万分,完全迷失了方向。好在转了个街角叫到一辆black cab,黑色的独特的车型在全世界别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司机的大脑里和空间记忆有关的部分海马据说比常人更大。司机瞟了一眼地址,就完美精确地穿过拥挤的市中心把我放到了目的地的大楼下。虽然雨还在下,我只迟到了3分钟。

后来我又在Bank搭了好几次车,换乘的时候总要穿过长长的迷宫一般的地道,有时要先到一条线的站台,顺着走一段再拐去另一条通道,眼睛要时刻在墙壁上或天花板附近搜索方向指示。The City of London很神奇,摩登的摩天大楼几乎是伦敦的标志之一,而大楼间则毫无间隙地紧挨着上百年的老房子。那些老房子看着很典雅,有着优美的雕刻和高大的柱子,并无老态。而紧挨着这片金融中心的东伦敦,你甚至无法想象它步行就能到伦敦最繁华最中心的地区。路边是工业时代的砖墙,一层层颓废不羁的涂鸦,拥挤的印巴杂货铺,到了周末则有各种廉价的市场。

朋友说,任何人来伦敦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伦敦似乎并没有把每栋楼没个人清晰地划分好位置。就那么混杂着也无所谓的样子。

当然,北边和西面仍然是传说中的富裕地区,东面和南面则有着黑色地带。有时走过一条街也许周围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去Columbia Road Flower Market的路上,两边的公寓散发着一种不修边幅的破败气味,然后花市附近却觉得宁静美好充满和平的生活气息。The City也是,昂贵的金融大厦们紧挨着垃圾遍地的东区。Isle of Dogs那片高楼所在的半岛南面就是安静又无趣的住宅区。“混搭”,就是伦敦给我留下的最初的印象。

伦敦找房记

这个月生活上马上会出现一些比较大的变化,月底我们要离开日本的家,搬去伦敦住一年半。

对于拖家带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先找到住的地方,还有小朋友们的学校。来伦敦之前,朋友告诉我两个不动产中介网站,我在网上查了很多房子,大致对伦敦的租金有了个了解,差不多是东京的1.5倍。如果要保持生活质量的话,房租预算至少得要25-30万日元。为了早点安顿以及申请小学,我这周先独自过来10天找房子。

我本来想写流水账的,后来写着写着自己都觉得没劲,还是简单点列举一下经验吧。

1)可以先去打大的中介网站上找好感兴趣的房子,然后直接给中介打电话预约看房,一般当天或者次日就能看。中介会问你的预算、几个人住、年薪多少(一般要是房租的2.5-3倍以上,双职工的话可以加一起算)、什么时候要搬进去、对房子有什么要求(需不需要家具等)、打算住多久。
http://www.rightmove.co.uk/
http://www.zoopla.co.uk/

2)发email没什么用,中介只会把你的信息放到他们的系统里,然后推荐一大堆根本不合适的房子。

3)直接走进去店里问效率太低了,不是每个中介都有所有的房源,常常是在网上看到的他们不经手,他们经手的数量有限,往往不合意。

4)中国人习惯在家脱鞋生活,还是要选择全木地板的比较好。这里8成左右的房子是有地毯的,一般客厅和厨房是地板或地砖,卧室都是地毯。地毯下面是没有地板的,要想换成地板的话要花不少钱,房东也不一定愿意。这里的人在房间都不脱鞋,中介看房子都是直接穿鞋走上地毯,难以想象小朋友怎么坐或躺在这种地毯上,再怎么清洗也不可能干净。我还看了一间留学生们还在住的房子,卧室地毯上一大堆头发简直让我马上崩溃了。卧室也是木头地板的房子虽然比较少,但还是能找到的,一般新一点的房子会有。

5)上面两个网站都会提供周围的学校的信息,位置在哪、评分多少等。英国小学是就近分配,但是不代表住得近就一定能进,名额满了的话就只能分配到远一点的地方。但是如果每年1月前入学申请(9月入学的学期)时住得离学校直线距离近是优先的。朋友和研究室老板建议我先问一下区政府的入学办公室或直接问学校有没有空位,再在附近找房子,但是我打电话问区政府,他们说得先有住址申请以后才能知道有没有空额;而学校现在都是暑假,电话打不通email发了没人回,只好先找住的地方了。
这个网站可以在地图上很方便的看到所有的小学的位置、介绍、和评分。
http://www.locrating.com/

6)这里很多公寓都是用电不用瓦斯的,灶台也是电灶,但是我用了之后才知道,不是日本那种IH灶,而是玻璃板下面直接电热丝烧热的,面板变烫加热,看上去超费电。热水器也大多数是有一个大型水箱的电热型。英国人讨厌煤气吗?

7)看中房子决定租了的话,要马上付一笔定金给中介,我付了250镑,直接在中介手机上刷的信用卡。然后中介去联系房东,看房东愿不愿意租给我。如果房东同意的话,我再提供工作合约、工资证明、签证、护照等资料做reference。后面大概还有签约、付押金、入住check等手续,目前我还在等房东回复。

8)我最后租了一栋在Canada Water附近的公寓,离车站比较远,走路得15分钟,环境看上去还挺舒服的,小区邻接公园,旁边是一所挺好的小学,附带保育园,我打算申请一下这所学校试试。房子本身很新,上网查了一下应该是去年盖好的,售价£555,000,租金是每周£440(£1907/月)。东南西三个方向的角屋,所有房间南面都有窗,挺明亮的。楼里有住户健身房(不去用的话就太浪费了),小区里也有诊所。Canada Water车站前有shopping mall和迪卡龙的店铺。如果我们不需要每天赶时间的话,应该住着会挺舒服。如果是要在伦敦常住工作的话,我想我不会选离车站这么远的地方,中介还给我推荐过另一套,离车站50米不到,租金每月贵200镑,面积小一点。

9)在中介手机上刷了250镑,我都没看过他的身份证明,心里有点不安。不过是我打电话过去约的,网上查查这家公司ChaseEvans貌似挺正规,LinkedIn上还看到那个中介的profile,应该没问题的吧。

10)英国没有温水便座,因为硬水会堵塞管道。厨房里的微波炉、洗碗机甚至冰箱都是一体化的,朋友说坏了的话修起来可麻烦了。洗碗池和日本的比起来小很多。一般有两个浴室,每个浴室都带洗手台和马桶,全家公用的浴室有浴缸,主卧的浴室一般是淋浴。当然可能是会方便一些,不过两个浴室够占地方的,而且我还是觉得日本那种浴室、厕所、洗手台各自隔离开比较方便,至少洗完澡或者用完浴缸之后不会弄得洗手台和马桶前面的地面上也湿淋淋的,有人长时间占用马桶大便也不会把洗手台熏臭了。玄关没有鞋柜(大概和不脱鞋生活有关吧)。

11)我朋友住的地方离伦敦的新的金融中心Canary Wharf,周围建了很多豪华公寓,还有在建的,据说中东和亚洲有钱人买了大半。豪们可以考虑下,挺高大上的。

关于教育随便说点啥

    小猪同学已经满了5岁,很快就要到学龄了。最近我开始有点后悔买房时完全没考虑学区这个问题,现在住的北区学力属于东京23区倒数水平。根据东京都教委2013年实施的学力测试数据,算数测试正答率最高的前三位的是文京区72.1%,千代田区70.2%,杉並区69.1%。而最低的三个区是江戸川区58.4%,葛飾区58.6%,和板橋区58.8%。我家住的北区是61.4%,属于队尾水平。

    一眼看上去,不同的区数学正答率能相差10%,学区似乎是很一个强大的影响因素。但是,数学成绩与高学历人口率的相关系数是.91,与人均课税额的相关是.69(该相关系数是用按区平均后的数字计算的)。一个区的学力和居住者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学力比较强的区地价贵,居住者收入和学历也都比较高,而且在教育上投入更多,也更重视学区的选择。如果完全控制居住者的收入和学历,比较同样家庭背景但居住区域不同的孩子的学力,才能得出学区真正的影响。我手头没有这样的原始数据所以无法做这样的分析,向都教委请求信息开示是可以拿到数据的,不过太麻烦了。由于学力与家庭学历和收入相关非常强,很难说居住地域是否会有显著影响,不过我想应该是不会比前两个因素的影响更强。

    当初我并不是很重视学区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我认为孩子的学力主要和家庭学历、收入、以及遗传相关。而地域之间的学力差距是家庭类型聚集度的结果。所以买房的时候我选择了交通便利性和性价比。当然目前我还是有些动摇的,如果周围的小朋友放学以后都去公园打DS的话,自己的小孩肯定也难免。而据住在文京区的教授说,他家孩子和同事孩子都没有DS,很多人家电视都不太给看的。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可能还是会希望换个更高档的社区和更宽敞的房子来居住。但如果周围菜卖得太贵了,可能也不一定开心。

回过头来谈谈教育理念。我觉得最重要的学习是:
1)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个论点,要知道如何去论证或反驳它,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数据,知道如何反证以及可证的限制。看到一批数据,要知道以哪种观点去解读,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很多人习惯说数学能培养逻辑思维,我不以为然,数学虽然基于最基本的推理原则,但理逻辑思维能力不在一个层次上(类似底层原则和应用的关系)。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需要比较高层次一些的教育方式,比如练习论证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对别人的论证过程提出疑问。
2)语言能力。首先不管哪种语言,首先要会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话说得明白。其次要能掌握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语言就像是一堵墙,越不过去,你就看不到墙后面的世界。
3)交流能力。人类是一个社会,交流能力几乎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

    关于我对教育的理解,还是柴静在她的书里提到的,教育就是人与人的相处。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孩子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比如小朋友们会问很多“为什么”的问题,他们得到什么样的回答,慢慢就会形成他们的思维习惯。

    这样梳理一下,学区重要又不那么重要。学区决定了你会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好的学区会给父母省很多力气。不过只要不是太离谱的学校,家庭环境和教育理念决定更多。日本的学校多少能提供我上面提到的3点,当然并不够,尤其是语言能力的锻炼还太少,英语教育更是短板。

    东京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典型的路径是,小学3年级左右开始上补习班,初中参加受験(报考私立中学,公立中学是不需要升学考试的),初中高中上私立的学校,大学考个国立。和研究室里的东大生聊天,他们几乎也都是这样的路径,大部分人也都觉得从初中就上私立比较好。日本的私立教育并不能算太贵,大约每年100万日元。前不久和住在伦敦的朋友聊天,她告诉我英国私校一年3万镑。中国的好的私立学校也只有更贵。不过对于这样的路径我心里多少有些不乐意,从小学3年级开始补习,就意味着每天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晚饭要在外面吃便当(下午两三点放学后有各种俱乐部活动,一般补习都是从傍晚开始的),感觉小孩子太可怜了。

    放眼世界,似乎哪里都差不多。如果要说英国美国小孩子健康快乐负担少,那应该都是假象,据说高学历的家庭都是花钱送去各种课外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作为家长,我能控制住自己的焦虑,放开手不让小孩子去“可怜”吗?大概到了小朋友3年级左右,我还是会按部就班地送他们去补习,给他们收集中学校受験的信息。

    今年秋天全家准备搬去英国居住1年零8个月,届时小猪同学就应该在伦敦上公立小学了,按他的年龄,应该是插班到2年级。而妹妹因为9月不满4岁,应该还要上一年幼儿园,明年才能进入小学。不知道这1年8个月在英国的生活,会不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收获。希望他们至少能开阔眼界,知道世界上还有除了日本人中国人以外的人种,知道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国家。如果以后有可能的话,也希望能多带孩子到海外居住和学习,当然出于工作限制,恐怕没那么容易实现。

—————————————–
画条分界线。因为下面这几句议论中国教育已经是画蛇添足了。很多华人的家长希望小朋友能掌握中文,以及打好数学等基础,会希望送小朋友回中国上一段时间学。不过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小孩子身上拿走的(e.g., 尊重、思考、独立、遵守规则)比给予他们(e.g, 中文、计算、背书)的多太多了。

业余木工–小朋友们的过家家厨房

我能先说一下,其实我家的两位小朋友并不是特别喜欢玩过家家,而是我自己在facebook上看到别人买的木制厨房,就心血来潮决定DIY一个么?

首先还是用木工利器SketchUp画一个模型。用这个软件设计木工作品实在是非常非常方便。最后做出来的成品其实是左右翻转了的(因为我钉按钮的时候位置钉反了。。)。宽度是60cm,洗手台高度60cm(后来发现对小妹妹来说有点偏高了),全高90cm。
SketchUp的文件在这里可以下载,有意制作的朋友可自由使用。

画好模型以后,我马上就去了家附近的home center买材料。
1×4的SPF材(19mm*89mm*1820mm)买了8根,约1800日元。请店里锯成我指定的长度,花了750日元的锯木头费(30日元一刀)。然后购买门把手、开关门的金属零件、透明塑料板、门扣、一根窄一些的木头(19mm*39mm*900mm)和一根圆木棒(直径30mm),大概1500日元。成本控制不太好,后来发现很多零件其实家里有替代品可以用的。

然后就是先锯曲线的木板,然后用圆木榫把面板和底板拼起来,再吭哧吭哧地各种组装。旋钮和水龙头废了些心思,都是可以转动的。一共花了两个工作日的下班后时间和一个周六的下午。没有好好拍过程图,每天晚上收工以后随便拍了一张。

以前的木工桌坏掉了,发现这个边角料做的放花的小凳子也很好用。当然锯的时候木头必须固定好。

第一晚的成果主要是把有旋钮的面板做好了。

成品如下:

打开门以后是这样的:

放进玩具房里:

小猪评论说,比以前那个(牛奶纸盒做的)酷多了。刚做好的时候,两个小朋友争着玩了好一会儿。目前热度渐退(不行这个不能说)。

香港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关心香港占中活动的人需要知道的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主要是一些我自己觉得想要知道的数据,到分界线之前都没有个人意见。

目前在香港持续的占中抗议活动,引起了周围很多朋友的关心和争论。有的人支持用这种方式抗议民主的倒退,有的人反对这种方式但支持抗议者的民主诉求,有的人认为香港不适合普选这种程度的民主,有的人认为在香港实现普选是不可能的,还有的人认为追求民主很盲目。各种观点交错。我觉得身为一个懂点逻辑的博士,难以忍受在很多问题根本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发表意见的事情。有些东西讨论香港问题时有必要知道,但不是凭在网上看到多少繁体字的发言、或者“问过我身边在香港的朋友”就知道的。

1. 香港人是否支持人大的普选新方案

香港電台與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与9/19-24对1011位香港居民的调查显示,对人大常委提出的特首普选方案,有35%的居民回答支持,44%的居民回答反对,11%的居民回答一半半。调查问题的原文是:“從社會整體考慮,市民應該支持定反對人大常委會早前定下的特首普選決定?”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前半是“從自己個人考慮”,支持和反对分别为30%和47%。说明香港人反对普选新方案的人比支持的人多,但并非完全一边倒

2. 香港人是否支持普选

没有查到直接问这个问题的民意调查。大部分调查都是针对对实现普选所应该采取的方式上。

香港電台與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民意调查显示,60%的市民认为“設定普選定義時,根據聯合國準則定義重要”(不重要11%),同时有51%的市民认为“在設定普選定義時,中央政府的定義重要”(不重要22%)。显示大部分香港民众即希望实现真正民主地普选,又希望能尊重到中央政府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对香港的真普選聯盟(*)提出的“三軌提名方案”(*)最近的一次(9/19-24)的民意调查显示,有44%的人赞成该方案,有27%的人回答一半半,有15%的人反对和14%的人不知道。说明香港民众对能反应广泛民意的提名制度有一定的支持率

*真普选联盟(英文:Alliance for True Democracy)于2013年3月21日由12个香港泛民主派政党及团体联合成立,目标为推动香港行政长官和香港立法会尽快实现双普选(即香港行政长官选举及香港立法会选举),召集人为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系讲座教授郑宇硕。逢周三举行会议。真普选联盟于高峰时期在立法会上共有27位泛民主派议员,民主党退出后,目前共20位。(from 维基百科)
*三軌提名方案即“行政長官候選人既提名方法必須包括提名委員會提名、公民提名同埋政黨提名”(目前由选举委员会过1/8通过提名,而人大的新方案则需1/2的成员通过才能提名。

3. 香港人是否支持对占中抗议这种方式

佔領中環这个行动的计划在1年前就已经有了,受《明报》委托,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与2013年4月、7月、10月、2014年1月、5月进行了5次民意调查。第5论调查结果显示,对「佔領中環」的行動,有56%反对,24%支持。对于“就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方面,有意見認為應該先由提名委員會揀選,確保所有特首候選人都唔會對抗中央政府,最後由市民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这个问题,有51%支持,28%反对。说明大部分香港人希望既爱港也爱国(希望排除反对中央政府的候选人),且大部分人反对佔領中環这种抗议方式。

4. 香港人是否支持现任特首梁振英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最近一次(9/17-22)对现任特首梁振英的假设投票(即你是否会投票选梁振英为特首)显示,21.2%的人回答Yes, 56.7%的人回答No, 35.4%的人回答不知道。从梁振英就任以来的具体走势图在这里

同机构对特首梁振英的评分调查显示,最近半年(调查每月进行2次)特首的平均评分为43.8(0分代表絕對唔支持,100分代表絕對支持,50分代表一半半)。

5. 香港人是否满意先在的香港特区政府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最近一次(9/17-22)对特区政府的民意调查显示,45.1%的市民不满意,25.3%满意,27.2%一半半。第4和第5项的数据显示,香港市民对港府存在一定不满。

6. 香港人对中央政府有何态度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最近一次(9/17-22)对市民对北京政府的信任程度的调查显示,52%不信任,15.4%一半半,30.1%信任。说明过半数的香港市民并不信任中央政府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最近一次(9/17-22)对一国两制的信心的民意调查显示,56.3%的市民没信心,37.6%的人有信心。走势图显示,有信心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国两制究竟是要保留完全不同的制度,还是逐渐同化制度?这条路愈行愈难

—————————————–
从这里开始我要发表个人意见了。
—————————————–
民意调查的数据显示,大部分香港人希望能实现 能够广泛反应民意的特首选举,并且大部分人不信任中央政府,对现行港府也存在一定不满;但是对于用占领中环这种方式,大部分人表示反对。我的意见是,在香港,由中央政府主导的方式选举出来的特首缺乏民众支持,执政会受到比较大的阻力,真正的普选(候选人提名方式足够公平)对香港来说是件好事。虽然占领中环是一种不受广泛支持的方式,但由于中央政府的压制,更好的改革方案及温柔的提案方式都被否决的情况下,上街诉求几乎是香港人唯一可以表达自己意见的方法。所以我支持香港人上街,支持香港人追求民主。事态如何发展很难预料,结果也许会非常不乐观,我能做到的也只有关注。

当我们谈相关分析时我们谈些什么

    不好意思,现在流行用滥标题。

    前段时间崔永元发布了一个赴美采访转基因食品的视频,其中重点采访了一位专家关于草甘膦使用率和肥胖症等疾病发病率之间存在高相关的论据。很快有吐槽贴出来对该论据重点吐槽:相关关系不代表因果关系,相关关系什么都说明不了。

    我也想吐槽:那相关分析就毫无用处干脆不要存在了吗?

    当然不可能,相关分析广泛用于各种数据分析中。它解释不了因果关系,但至少能指出事物之间的关联。

    比如每年冰淇淋的销量和溺水人数存在高相关,虽然冰淇淋不是溺水的原因,但两者都和夏天有关,并非毫无关系。

    比如有机食品的销售和肥胖症发病率有高相关(吐槽贴说的我不知道该命题真伪),很可能是因为有其它因素中介因素,比如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增加是由人们对健康的忧虑引起的,而对健康的忧虑则和广泛种植转基因食品、疾病率的上升、或者经济状态宽裕有关,而这些因素又可能和疾病有直接联系。

    总之我看不过去抓住相关分析吐槽,相关分析只是提供一个可能性,要推翻这个可能性,最好的方法是提供反证,或者提供更有效的解释因子。

    当然没有原始数据,我不能判断视频里的分析是不是够合理。比如草甘膦的使用率是单纯增加还是有增有减,是不是和任何逐年增加的事物都很容易计算出高相关,和它相关的疾病是不是有致病因的合理解释(目前应该还没有)。

    对于转基因食品本身的风险来说,因为没有人可以为自己的结果买单。比如说政府说有风险结果几十年一百年后发现没问题,那自己多付税金生活费也不会有人还回来。如果政府说没风险结果几十年一百年后发现有问题,也不可能时光倒转。关于风险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可能是零,看你怎么评价它和自己如果回避风险要付出的代价吧。关于知情权,如果可能的话作为个体我是希望拥有的,但是肯定得有代价,比如更多的公共支出和相应的经济负担。

    另外,吐槽贴里拿食品过敏来比较,真是太让人看不过去,忍不住一声大吼了。别置换话题好不好!一些敏感人群对某些食品过敏,不代表这些食品不安全。的确是这样,但这有前提:过敏源可以特定并且在生活中排除,要不然就算是再熟悉的大众化的食品也应该定性为不安全。比如某些药物对于某些人来说副作用很大,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正常疗效,说如果没办法预先知道哪种体质会有致命反应的话,这种药物恐怕不能被广泛使用。

    写完以后觉得自己真啰嗦。